【權力遊戲.博評】歷史不靠死記爛背 《權力遊戲》演活英國歷史

撰文:吳俊熙
出版:更新:

《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結構複雜,內容曲折,牽涉人物已經超過五百,而且性格獨特。然而,歷史浩瀚,世界之大,是否完全沒有雷同之處,亦不然。

例如,故事中的 Sansa,由不諳世事,到善於謀權,這種改變總令筆者想起被譽為中國女版《權力遊戲》的《後宮甄嬛傳》中的甄嬛。而 Sansa 的妹妹 Arya 之變臉技術,再加上海外所學之劍術,亦讓筆者想起《倚天屠龍記》中的金花婆婆。除了人物,《權力遊戲》中的地理、背景時代,濃厚的中世紀色彩,亦讓人聯想到英格蘭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筆者中學時讀美國歷史,才三百年,沒有打過百年的仗。到大學亦讀過世界史,可是浮光掠影,一點也不得精髓。在教鑑證科學之時,雖然亦會接觸到藝術名畫真偽等分析,但竟然接觸數百年前的玫瑰戰爭,這種跨學科的學習,真有點意想不到。

到底玫瑰戰爭與《權力遊戲》有何關聯?

玫瑰戰爭,是 1455 年至 1485 年間,兩個英格蘭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和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為了爭奪王位而發生的戰爭。「玫瑰戰爭」的名字,即來自兩個家族的家徽——白玫瑰及紅玫瑰。

看到這裏,有沒有覺得故事有點熟稔?在權力遊戲中,也有兩大主角家族,而歷史中位於南部的紅玫瑰蘭開斯特家族,就是就是《權力遊戲》裏的 House Lannister,而北部的白玫瑰約克家族,就是 House Stark 的借鏡了。

玫瑰戰爭是兩個英格蘭王室的分支為了爭奪王位而發生的戰爭,是經歷數代人的「權力遊戲」。(britroyals.com)

1377 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去世後,他的長子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應為第一繼承人,可是他卻早逝,而首位繼承人則變為黑太子的十歲兒子——理查二世(Richard II)——而愛德華三世其他在世的兒子卻未能繼位,當中包括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情況就好像當今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有四子女,而查理斯王子是首位繼承人,他的兒子威廉王子排第二。所以威廉王子於繼承順位中,比英女王的另外三名子女,即比他的叔叔及姑姐高。)

1399年,理查二世(Richard II)被廢黜,紅玫瑰 Lancaster 的亨利四世(Henry IV)登位,亨利四世的兒子及孫兒——亨利五世(Henry V)及亨利六世(Henry VI)——亦為王。亨利六世娶了法國洛林公國的公主——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uerite d'Anjou)——為后,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及《理查三世》中,瑪格麗特是一個聰明卻又無情的女人,具野心,擅長控制丈夫,對敵人、對奪權毫不留手,就如《權力遊戲》中的 Cersei Lannister。

瑪格麗特與亨利六世有一子——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Edward of Westminster),他性情驕傲且殘酷,就如故事中的 Joffrey Baratheon。

瑪格麗特不信任其丈夫的顧問與護國公——約克的理查(Richard of York),他強大且受歡迎,在亨利六世患病時任攝政王,但當亨利六世痊癒後,他很快便被瑪格麗特趕出朝廷,削弱其影響力。理查不忿受到挫敗,最終付諸武力,白玫瑰 York 對紅玫瑰 Lancaster 的武裝戰爭正式展開。

白玫瑰約克的理查最後如《權力遊戲》的 Ned Stark一樣被處決,然而,理查的兩子——愛德華四世(Edward IV)及理查三世(Richard III)——先後為王。《權力遊戲》中的 Robb Stark 亦以愛德華四世為藍本,兩者均是放棄了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愛德華四世死後,本該由其十二歲兒子愛德華五世繼位,可是其弟理查三世把孩子囚起來,並正式登位。

流亡法國的 Lancaster 後裔亨利都鐸(Henry Tudor),經過英倫海峽,攻打理查三世(他的屍首為鑑證是近年鑑證科重要課題),這就如《權力遊戲》裏 Daenerys Targaryen,橫越 Narrow Sea,要奪取 Iron Throne 一樣。亨利都鐸最後娶了愛德華四世的女兒,重新統一了兩個王族,結束近百年的戰事,成為亨利七世(Henry VII),並把紅玫瑰和白玫瑰這兩個對立的家徽,合併成為全新的都鐸玫瑰家徽(Tudor Rose)。

而這故事的教訓,就是要結束戰爭,就如反越戰時的口號一樣:「Make love, not war」,不妨與敵人結為姻親。

亨利都鐸迎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重新統一了兩個王族,結束近百年的戰事。(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為何亞裔寫不出《權力遊戲》?

在美國,亞裔多數修讀數理,例如筆者母校 UCLA 中,南邊為科學有關的學系,北面為文科的學院,南邊總是較多亞裔學生。亞裔家長或學生喜歡選修立即見到效用的學科,反之,歷史、哲學等虛無縹緲,聽起來不切實際的科目,亞裔均會避之則吉。

其實讀數理化,如果學不了思考方式,只是在背誦或運用公式,在世界那個角落唸分別不大,反正網上的課程多如繁星。學畢氏定理,如果沒有學習希臘人的邏輯思維,還有那時代的人對後世的影響,在香港或美國學分別不大。

到外國留學浸淫,留英可以學習英人性格之沉穩,言語之幽默;留美可學習人家的自由開放,生活多元。然而,我們讀書,為的是文憑。一名小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家長亦只考慮「有無 cert 呀?」,而非學習內容。我們讀書,為的是經濟效益,而非擴闊視野,提昇非文化水平。最後,我們成為自己眼中,具生產力的一群。而在外人眼中,還不是他們國家教育的消費者?到頭來,留學數年,家長消費了一庭豪宅,子女學不到人家思考精要。

我們唸歷史,死記爛背,生吞大量名詞,還記得初升上中一,就要背「文景之治」,「漢武盛世」,什麼中央集權,改革幣制。對十多歲的孩子來說,毫不有趣,亦無意義。到了美國,發現人家唸歷史,是看讀人物性格,故事情節,慢慢才理解什麼叫治,又何謂亂,還有什麼是權術。最近幾年,看《權力遊戲》發現,《馬克白》(Macbeth)中的追逐權力背信棄義亦可以很鮮活,可以變成 Cersei 與 Jamie 的愛情動作片,亦可以是 Ramsey 與 Reek 的血腥殘暴畫面,而玫瑰戰爭比起過往背誦的中國歷史更鮮活。

在誇學科愈來愈重要的時代,如果只有數理邏輯思維,而不懂人文,電腦不難取代之。然而,人工智能發展得再快,也不能寫出《權力遊戲》,因為只有能把歷史、人文、地理、文學之美融會貫通,才可以有這種思維與胸懷。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