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偶然發現的遺作:緬懷粵樂大師馮華(1924-2017)曲韻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林萬儀(嶺南大學副研究員、《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香港卷副主編)

中央圖書館音樂書庫裡的抽屜櫃最是觸目,抽屜闊而扁,讓樂譜手稿、歌冊刊印本、泥印劇本等文物可以舒展。這批藏品揭示,不少名家的作品至今仍寂寂無聞,有待發掘、研究,藉此重新審視香港本土音樂的面貌。在琳琅滿目的資料中,我瞥見一支註明由馮華(1924-2017)製譜的曲——《濠鏡之光》,這首鮮為人知的作品在一代粵樂大師辭世三周後被發現,意味深長。

1955年,馮華把這張照片贈予同行王粵生(1919-1989)。馮氏的遺墨仍清晰可見。(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

馮華一向以粵樂演奏及粵曲拍和著稱,音樂創作較少受到關注,多年來就只有《蝴蝶曲》(又名《夜思郎》)常被談論,對於此曲是否出自馮氏之手,莫衷一是。有研究者稱,馮氏在數年前已親口證實此曲由他製譜(黃志華:〈《蝴蝶之歌》與《夜思郎》〉,載《戲曲品味》2010年12月號)。這支譜子最初專為粵劇《蝴蝶夫人》(1953)而作,由紅線女(1924-2013)演唱,其後用作粵語電影《結髮情》(1965)插曲,填上新詞,並改稱《蝴蝶夫人》,由女主角尹芳玲(活躍於1960-80年代)唱,在1970年代再填上不同的曲詞,以粵語流行曲的姿態出現,李寶瑩(活躍於1950-80年代)唱的版本稱為《斷腸人》,另一支稱為《恨悠悠》,甄秀儀(活躍於1970-80年代)、麗莎(活躍於1970年代)、鄭少秋(1947-)都有收音。這支譜子至少有四個不同版本的曲詞,由不同的詞人撰寫,盛行一時。

在書庫發現的《濠鏡之光》收錄於一本油印的曲譜集,結集中還載有呂文成(1898-1981)及陳文達(1906-1982)的作品,內頁書角有「今樂府廣告部印製」字樣及標誌,封面則有「今樂府」三個大字。「今樂府」是香港粵曲歌壇史上的老字號,1960年在石塘咀金陵酒家開幕,數度搬遷,沙士那一年(2003)在油麻地樓上鋪奏完最後一曲。馮華一手經營了43年,兼任主理及音樂領導。呂文成是他的師父兼誼父,亦是音樂領導,陳文達則擔任樂手。呂氏和陳氏各有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眾所周知的作曲家,《濠鏡之光》的發現顯示馮華亦有參與「今樂府」的製譜工作。

《今樂府》曲譜集收錄的都是器樂曲,但《濠鏡之光》嚴格來說是一首只有「濠鏡之光」四字唱詞的歌曲,唱詞置於曲首,曲譜並無另立標題,因此姑且以首句曲詞稱。除了以工尺譜字記旋律外,馮華還做了樂器編配的工夫,以胡、簫主奏,有別於只記骨幹音的傳統粵樂工尺譜。「濠鏡」是澳門的別稱。有澳門報人指,馮華在1954年創辦的「樂聲」唱片公司是由澳門名流何賢(1908-1983)出資開設的,何賢在1960-70年代組織港澳藝人往廣州演出,為報知遇之恩,馮氏例必擔任音樂領導(童仁:〈馮華在澳門起家〉,載《澳門日報》,2017年6月22日)。此曲或許基於馮華與澳門的淵源而作,甚至可能專為一次與澳門有關的演出而寫。曲譜是油印本,印量不可能太多,相信沒有公開發行。至於「今樂府廣告部」的具體功能,仍有待考究。

1952年,馮華(左三)參與名伶何非凡(1919-1980)領導的「非凡響」劇團在高陞戲院的演出,當晚負責吹色士風。(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

與《濠鏡之光》偶遇後馬上造訪網路上的電影資料館目錄,因為在1950-60年代,不少粵劇、粵曲樂師都會參與電影音樂的工作。《風雨斷腸人》(1956)的音樂由馮華作曲。《西遊記》(1956)有9支曲,馮華與陳伯璜(活躍於1950年代)合撰,演唱者是有份參演的李寶瑩(小芳艷芬)、鍾麗蓉(新紅線女,活躍於1950年代至今)和黎文所(小何非凡,活躍於1950年代),合稱「藝壇三寶」。《陰陽配》(1957)有1支,馮華作曲、李願聞(1912-?)作詞。《瓊蓮公主》(1958)有3支,馮華製譜、吳一嘯(1906-1964)作詞,由男女主角林家聲(1933-2015)、林鳳(1940-1976)唱。《玉女驚魂》(1958)有5支,馮華、梁樂音(1910-1989)作曲、吳一嘯作詞,陳慧玲(陳鳳仙,活躍於1950-60年代)代女主角林鳳唱。《萬劫孤兒》(1961)有1支,馮華製譜、吳一嘯作詞,顧媚(1929-)唱。《關東大俠白骨潭奪寶記》(1961)有2支,馮華製譜、吳一嘯作詞。其餘不贅。

馮華創作的電影歌曲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這些電影有部分仍保留拷貝或曲譜,是重構香港本土音樂史的重要資料,亦可藉此緬懷一代粵樂大師的音韻。那麼,下一站西灣河〔按:電影資料館所在〕。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