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來稿】中產精英消亡後,香港會是何等的社會?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盛思泉

李偉民的新作《佬文青律師》,內容圍繞香港精英價值的消失,特別是香港社會的變遷。他在書中提出三個觀點:

(一)香港的中年精英及中產階級過度自滿,以休養生息,吃喝玩樂為生活追求;
(二)香港已是成熟經濟體,加上經濟活動以地產和投資為主,年輕人的上游空間愈來愈少;
(三)大家都不求創新,於是,新的思維跑不出來,而舊的一套精英價值觀又在新的政治和經濟體系中,再發揮不了影響力,於是沒落。

(書本封面)

他的說法,其實和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理論寶鑑《M型社會》(M-shaped society) 互相謀合。在以往的「A型社會」(即如“A”字型的社會,富人在最高層,中產精英如律師、會計師、行政人員在中間,窮人在基層);但是,在全球化、資本化的經濟趨勢下,擁有豐厚資產的富者可以大賺全人類的錢,於是,資源過分地跑到富人那側,而只靠相對收入的中產精英漸漸也守不住陣腳,失去經濟競爭力,他們收入再趕不上通脹。於是,社會的中層出現大缺口:“M”字型便是左邊的窮人仍然多,但是富人也增多,成為右邊的尖柱,而代表著中產精英的中間缺口快促跌墮,直往下陷,慘變成一個M字,但是在貧富懸殊下的社會,基層還可以有政府的大量福利照顧,反而,自生自滅的中產傷得最利害。

在香港,這M型趨勢一天比一天嚴重,因為在大陸開放發展後,有錢人跑來香港爭享如土地及醫療等有限的資源,百物騰貴是必然的後遺症。於是,以往只靠「收入比人高」的中產精英也抵擋不了「銀紙大貶值」的衝擊,以往月薪賺取十萬元的,可能生活和地位都算優越。但是,現在賺十萬的,可能都買不起一個四五百呎的居住單位,經濟上根本算不上是精英經濟,而且,現在的中產所賺到的實質薪水,一天比一天縮水。

政府要支援中產,要從四方面著手,減稅是最實際,為什麽富人用盡方法例如信託,避開稅務,而中產一仙一毫收入要立稅?然後,中產進修,例如碩士課程或考專業試,竟然沒有津補?第三,大力推動香港專業服務走到海外大市場,絕對是當務之急。最後,在加大居屋力度之餘,要放寬收入限制,讓更多中產受惠。

李偉民說他大學的年代,即80年代初期,香港一年只有數千個大學畢業生。現在本地和外地回流的的大學畢業生,一年加起來卻有兩萬多個,這些知識分子想維持以前的中產收入和地位,將會更是天方夜譚。

「精英」(elite) 的定義是社會的一群傑出分子,他們代表社會優秀的態度和核心價值,這些人由於是社會刻意chosen(挑選)和groomed(培養)的幸運兒,故此,在香港的過去,這些精英足以影響社會上下,而政府亦會樂意和他們分享社會權力和權威。但是,現在的香港,只有兩大方向:

(一)向北望
(二)向錢看

在香港的過去,精英足以影響社會上下,而政府亦會樂意和他們分享社會權力和權威。(視覺中國)

現在講什麼核心價值觀,別人會笑到肚痛,故此,中產精英所代表獨特價值和傳統已被時代淘汰,他們變了坐在速食店和三姑六叔一起爭桌位,吃數十元一個速食的倒楣知識分子。今天的政府最怕的是那些會上街的嘩嘩嘩,為求他們不要「玩寸」個政局,送完糖又會派米,反而對於中產知識分子,完全忽略,什麼chosen及groomed?中產手無寸鐵,每天還要朝九晚九在寫字樓被軟禁,那有時間去上街抗議,政府根本目中無精英,腦中無中產,與其如殖民地年代一樣,和中產精英「分權」,不如由得中產下墮,和基層「平權」。

所以這群香港一向堅持做人處事,要有態度、角度、和深度的死硬派中產精英,今天已經消失得七七八八,客氣的還會讚賞他們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不客氣的會罵他們不識事務、無利用價值、「阻住地球轉」。故此,李偉民不是寫書,而是抒寫一篇篇我們不再認同,而只會是搖頭唏噓中產精英消亡的悼辭。但是,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擁護核心價值的精英中產支撐,香港又會是一個何等的社會?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