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來稿】《想死無咁易》:笑容是人與人最短的距離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阮釋然

為免不知幾時落畫留憾,上星期日冒着 8 號風球「洛克」的突襲,也專程到油麻地電影中心睇戲。約兩小時彈指即逝,完場時不禁心中暗呼好險,慶幸沒錯過。無論從娛樂性、社會意義,還是藝術角度看,《想死無咁易》統統兼而顧之,幽默感十足,笑中帶淚,而且演員和配樂水準奇高,編劇細節互相呼應,交織得天衣無縫,應説是我今年看過數一數二優秀的作品。當然,香港上映戲院數目之寡,再次印證我城市民文化修養有多高。

瑞典電影甫開場,出現一個充斥不屑之情的獨居老人 Ove,在其生活的小社區裏,四處巡,周圍查,雞蛋挑骨頭,然後慢慢出現電影名稱——直至那一刻,我才醒起,該作品其實另有原名。原名《En Man som Heter Ove》(英譯:A Man called Ove)比之香港盞鬼通俗的譯名,可説是樸實無華之極。若以商業角度考慮,確實毫無叫座力。然而這齣電影的原名彷彿暗示觀眾,它不止是一個關於 Ove 的故事,而是「眾多老人的故事」。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想逃生可看其他影評。】

容不下老人的社會

也許歐美多國同樣經歷老齡化的社會危機,加上近年屢屢爆發的金融危機,揭露出商家的貪婪奸詐,「長者電影」似乎異軍突起,例如早前荷里活喜劇《搶錢耆兵》(Going in Style),集中探討老人在當下瞬息萬變的後現代資本社會的處境,如何與無良商家及吸血鬼銀行抗爭求存;《想死無咁易》則借主角老友兼冤家中風癱瘓,妻子希望晚年兩人能夠相濡以沫,親自照顧家中老公,卻被無情的政府「白領」官員以艱澀難解、似是而非的法規文件恐嚇,試圖強迫送他進老人院一事,諷刺社會僵化的長者政策,即使「天堂地區」如北歐亦不例外,大部分人皆如倒模複製,不動腦思考,不睜眼觀察,只盲從效率和規則,彷彿視長者如拖慢世界速度的生鏽機器。

歐美多國同樣經歷老齡化的社會危機,即使「天堂地區」如北歐亦不例外,彷彿視長者如拖慢世界速度的生鏽機器。(《想死無咁易》電影劇照)

在滿街都是飛機、iPhone、電腦、GPS 的陌生世界,長者如何面對時代改變帶來的心理壓力?喪妻的「藍領」工程師 Ove 被服務多年的工廠以「進修電腦」之名暗示遣散,加上本來便對世事萬物看不過眼,決定自殺,跟天堂的妻子重聚。然而天意弄人,幾次自殺不遂,每次都有不速之客阻礙大計。

電影的敍事結構雖然談不上獨到新鮮,效果卻非常自然討好。導演在 Ove 每次自殺昏迷期間,便會像剝洋蔥似的,逐點揭露 Ove 的童年背景、與老婆邂逅等過去,成功營造一個 hook,吸引好奇的觀眾一直追下去,亦讓我們進一步深入了解 Ove 的內心與性格是如何煉成的。

自殺原因逐個捉

人的成長過去對其性格有決定性作用。殺手不會無緣無故出世便成為殺手,妓女也有她的前塵往事。要理解躁鬱老伯 Ove 自殺的原因,不妨從幾方面入手。

他為何對死去的妻子念念不忘?他一生最愛的人全都意外離世,而他無力挽回。他年幼喪母,與寡言正直的父親相依為命;他年幼時差點被火車輾斃,逃出鬼門關後,自此更加害怕離開父親;長大後親眼看着最尊敬的父親拿着自己優異的成績單,被火車撞死;同父親一起生活、充滿回憶的小屋,被收地的地產商人一把火燒成灰。在他最絕望、一無所有的時候,上天賜他美麗的 Sonja,樂觀善良的她把 Ove 從生命的谷底拉回來。對他而言,妻子就是生命中的空氣、陽光。

然而之後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遍體鱗傷的 Ove 再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孤獨。他決定拒絕再與他人建立關係。他希望留住記憶中 Sonja 的氣味、容貌、笑聲,而唯一對抗遺忘最徹底的方法便是自殺——避免與愚蠢鄰居相處的新記憶,蓋過自己與 Sonja 美好的舊記憶。

在最絕望、一無所有的時候,樂觀善良的 Sonja 把 Ove 從生命的谷底拉回來。(《想死無咁易》電影劇照)

另一個原因也許是厭世(究竟是否真正「厭世」容後討論)。Ove 能幹獨立,懂得製作木工、修理汽車、整裝電器。對自己要求高,同時對別人要求高,自然容易對其他「求求其其」的人心生不滿。他蔑視那些不懂向後泊車的鄰居、整天在想吃什麼午餐的鄰居,連暖氣爐也不懂得維修的鄰居、不懂得駕車的鄰居……但也許他最希望「修理」的,是這個人善人欺、冷眼旁觀的萬惡世界——火災聽見屋內求救聲卻隔岸觀火的居民、望見有人掉下鐵路軌卻只懂拍 video 的途人、看見前車掛上「學神牌」仍然不停響咹催人的司機。

綜觀整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他吹毛求疵、事事「執到正」的態度不是天生,而是隨着人生的經歷慢慢養成。特別是妻子因車禍難產、下身殘廢後,他內心自責當時沒有「多事」站出來,阻止車上吵吵鬧鬧的遊客(他心底始終認為這是車禍的起因),加上所有學校都歧視坐輪椅的妻子,拒絕聘請她當老師,成為導火線,終於引爆了他內心憤慨的炸彈,自此四處寄信,瘋狂投訴政府部門的庸碌無能、為殘障人士面對的不公義發聲、自發為中學搭建傷殘人士專用的木斜路,以堵塞校方所有歧視的理據,幫助她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教師工作。硬漢 Ove 屬於過去那一代人——抱持原則及理想,靠努力發憤,一步步考試成為傑出的工程人員。這樣獨立自主的人,難怪看不起新一代頹廢無能的中年青年人。既然妻子已走,新世界的人與事亦都離晒大譜,無眼睇,宜家唔死,更待何時?

既然妻子已走,新世界的人與事亦都離晒大譜,無眼睇,宜家唔死,更待何時?(《想死無咁易》電影劇照)

藍領與白領之爭

文藝電影刻劃個體私人敏感的內心意識,這固然是其強項,但若能包含社會意義,境界則更高矣。現今歐美鬧得如火如荼的藍白領階級對立及移民問題亦在《想死無咁易》恰到好處反映出來,是本片另一大驚喜。

「你班死白領。」是 Ove 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的名句。英國長期有代表藍領的工黨與精英子弟為首的保守黨之爭。在美國,特朗普擊敗希拉莉上任令人大跌眼鏡,有評論指,選舉結果分映藍領對於華爾街商人,以及學術精英等一眾白領的不滿和分化日趨嚴重。雖然生活在富裕瑞典的藍領 Ove 過的並不是狄更斯式的窮困悲慘,但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兩個階層的張力。

「白領」這個詞最早從 1928 年西方社會啓用,經常拿來代表領較多薪水、較少從事勞力工作的專業人士,與從事體力和技術勞動的「藍領」互作為對比的族群。面對白領階級的自以為視、趾高氣揚,Ove 非常反感。表面上,雖然電影在服飾上多番強調「壞蛋」的白領背景,例如負責老人院的政府官員、炒他魷魚的兩個後生仔管理層、強奪民居的地產商,都是一身雪白的裇衫。

但細心的觀眾或許留意到,Ove 身邊不盡是囂張的白領,更重要的是那些「不穿白領的白領」。最佳的例子莫過於他的妻子 Sonja:她是位文學教師,受過高等教育,知書識禮,含英咀華。初相識時,她曾問 Ove 有沒有讀過什麼什麼名著,他統統搭不上嘴,畢竟他只是一個學徒出身的藍領工程人員。但 Sonja 溫暖的笑容和愛心,打破了兩者所謂的階級分野,他們美滿的婚姻象徵一種大同世界的理想,藍白領背景的人也能水乳交融地相處,互補不足。

Ove 的妻子 Sonja:她是位文學教師,受過高等教育,知書識禮。(《想死無咁易》電影劇照)

另一位白領救世主便是希望訪問 Ove 的女記者,幸虧有她的幫忙,才能趕走老人院的政府官員,把癱瘓老友留在家中。從中我們可以見到 Ove 視野的局限。一種米養百樣人,白領中有好人壞人,藍領同樣(電影中不就有描寫欺負他的火車維修工人嗎?)。因為某些偏見及過去的不快經驗,而為某階層或群體亂下標籤,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提防的。

移民家庭注入新氣象

移民問題同樣濃罩全球,右翼分子抬頭,把國家的高失業率和社會問題歸咎於外來移民。是耶?非耶?導演在戲中提醒我們,新移民與其帶來的文化不一定是對本地人的威脅,相反可以成為社會活力的泉源,特別是對於依賴外來人力資源的北歐國家注入新氣象。

Parvaneh 作為一個伊朗女性,明顯比戲中大部分瑞典人主動積極、重視溝通。不比那些永遠掛着一臉 poker face、死氣沉沉的本地白人女醫生、收銀員,Parvaneh 永遠都聲若洪鐘,中氣十足,也不怕羞,經 Ove 冷眼拒絕後依然三番四次拍門救助,不止一次打擾了正在專心自殺的男主角;另一個間接阻止他呑槍自盡的人,是一個出櫃後被父親趕出家門、過來投宿的伊朗同性戀男青年。正正是一班外地人入侵他的生活,寂寞的 Ove 才重新感受到人間溫暖。

Parvaneh 的女兒——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妹妹,在電影的結尾,只有她們繼承了 Ove 的精神,記得把社區入口的閘門檢查關好。她們也許不是所謂純種的瑞典人,但卻正正是移民人士的後代,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守衛者。你從哪裏來?Who cares!

Parvaneh 作為一個伊朗女性,明顯比戲中大部分瑞典人主動積極、重視溝通。(《想死無咁易》電影劇照)

肥心臟的隱喻

儘管 Ove 生前脾氣暴躁、冷嘲熱諷,但 Ove 最後喪禮的出席人數比他尊敬的父母喪禮多得多。當然喪禮出席人數的多寡並非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指標。醫生說他患了「心臟肥大」,其實埋藏了一個重要隱喻。死有很多種,為何他不是死於其他疾病,不是糖尿病、中風,甚至癌症?因為他有一顆胸懷無私的大愛之心(big heart),亦正正是因為這顆心過於偉大沉重,壓垮了他的生活。

搞笑的是,他每次自殺都有人騷擾他。但對於一個超級想死的人,任何騷擾應該也可以忽略。講到底,Ove 並非真正厭世,宅心仁厚的他對世界仍然有份責任感,希望令世界更好,糾正不良風氣,這種強烈而無私的愛令他每一次都覺得死唔眼閉,一定要搞反掂先再自殺。Ove 其實是一個心地善良、充滿正義感的大男孩。在火車軌把心一橫想死時,全因不忍為月台上的小男孩留下心理陰影,一如他童年目睹父親被撞死一幕,才臨時勒馬,跳上月台。

柔能克剛的女性光輝

導演表達出一種柔能克剛的老莊哲學。男性角色主導所有所有壓迫敵意的白領人物,而即使 Ove 一些釋出善意的男性角色,形象依然離不開「呆滯」、「笨拙」、「被動」,例如 Parvaneh 的丈夫和肥仔鄰居。救 Ove 心靈的關鍵人物清一色全是女性,並非偶然:永遠樂觀面對人生的 Sonja、主動救助及送食物 Parvaneh、主動擁抱「公公」的兩個「小孫女」、拔刀相助的女記者。鐵漢如斯,對抗世界的方法總是硬碰硬,這班女子在他身上完美示範了如何以溫度融化冰冷、以擁抱融化敵意。男性往往不自覺沉醉於思想的重擔中,自尋苦惱(可見哲學家多是男性),女性天生善於表達感情,化沉重為輕盈,笑一笑,世界更美妙。全球壽命調查亦指出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不無道理。

主動擁抱「公公」的兩個「小孫女」,完美示範了如何以溫度融化冰冷、以擁抱融化敵意。(《想死無咁易》電影劇照)

就如《祥林嫂》的主角不是祥林嫂,而是説故事的「我」;本片所希望傳遞的一切秘密也不在 Ove,而是隱藏在一個充當背景的人物,也就是 Sonja。Ove 救人後離開車站時,不忘串途人一個小小的發音錯誤,當他覺得現在的人都蠢得無藥可救時,或許已經忘記,當初他初識 Sonja 時亦犯過同一錯誤,不同的是,Sonja 沒有厲聲疾喝,沒有冷嘲熱諷,只報以一個溫柔理解的笑,循循善誘糾正他。

每個人也有其生活背景和故事,正如住在交通發達的城市的香港人,30 歲不懂駕駛汽車絕不出奇,反而不懂電腦才是罪。也許,所謂蠢人並非天生蠢,只是未遇上被啓蒙的幸運。Sonja 教會他,即使道理在你邊,即使世上滿佈蠢人與不公,但不論你一個人多上心、多勞氣、多看不過眼,世界也不會因為你的呐喊而立即改善。

「沒有人能獨自承擔一切,沒有人,包括你。」

心急求變,只會傷身又傷心,於事無補,唯有不慍不火地默默耕耘,潤物細無聲,方為真諦。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