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權司機.來稿影評】以小人物談共同體,談香港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陳銳

答應我,一定要把真相帶給全世界。

電影故事背景以1980年的光州事件為題,又稱518事件。一個漢城的士司機,一個德國記者,打開故事。《逆權司機》馬上創下韓國本年度的最高票房,韓國第九名,超過千萬的入場人次,票房亦近千億韓圜(約7億港元)。成績超越同期電影《軍艦島》,甚至之前在香港叫好叫座的《屍殺列車》。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7

故事主角金四福(宋康昊演),一個平俗的的士司機,為口奔馳,家中養有一個小女,完完全全一個小人物。他膽小又怕事,身上亦擔著家庭重擔,在很多事情上只能逃避,與我們很相似。身處在光州,令他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

多一個人又有甚麼分別,在這裡安全,在下面危險。

真實的一個寫照,把我們的心底都說出來,小人物多一個又如何,對事情根本沒有任何改變。

德國記者(湯瑪斯‧柯瑞奇曼演)與司機間的雞同鴨講亦是趣味之一。(《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其實每一個光州的市民也只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學業,無一例外。但他們有堅持,有目的,成為一個共同體,互相幫助,力量絕對不小。這也是令金四福內心極為掙扎,內心開始覺醒,因為這份堅持。一幕中,金四福帶著記者離開,看著倒後鏡的境況,槍林彈雨,眼裡的淚是真的,我也是真的。即使我們只是小人物,問題是我們根本不能袖手旁觀,心中的善知,就像金四福一樣,也要覺醒。

光州司機(柳海真演)之死只用一聲撞車聲完結。(《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為甚麼這部電影引人入勝?重點在於代入感。韓國人民看著這部電影,對於他們來說這不是一部電影,是一場民主勝利,是一個共同回憶。我們也是一樣,身為一個香港觀眾,也不難想起香港的現況,近年的雨傘運動,公民革命。

但千萬不要把香港思想過於代入電影之中,這根本是兩件折然不同的事。韓國由八十年代開始民改革命,以光州事件為首,以至推翻當時軍政府。走向民選總統,第六共和國,民主開放社會。整個過程中,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這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做到。到近千禧年,光州事件才由「共產主義者的內亂隱謀事件」變成「國家民主化運動」,整整二十年。問一問自己,有沒有那份堅持,那份精神,那個共同體。不要只等著某個大人物,不要只想不做,而是你可以做甚麼。

小人物也需要大理想,我們都不只是的士司機。
學生唱起Sand Pebbles經典名典《我該怎麼辦》 「我該怎麼辦,如果你突然離開,我該怎麼辦。」(《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以電影角度來看,欣賞電影沒有過份賣弄感情,像是學生(柳俊烈演)的死及一眾的士司機的犧牲,沒有過於著筆,流於自然。但在尾段整個部份都過於電影效果,如士兵的放行,像是要刻意加插官方立場。最後的的士混戰,也像是的士版的《Fast and Furious》,以一部真人真事作藍本的電影,過於電影效果。

評分:8/10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