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與魔女之花.影評】集宮崎駿之大成?其實更似炒大雜錦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一看畫風,已見《瑪莉與魔女之花》極富宮崎駿影子。的確,本片的導演和監製,都曾參與宮崎駿參品。故此,觀眾難免有所期待:新作能否重溫舊好,甚至青出於藍?

宮崎駿無疑是日本動畫電影一大代表人物,不論是他親自操刀,抑或由兒子和徒弟執導,其風格不單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在桃李滿門之下,他的影響力還勢繼續薪火相傳下去。《瑪莉與魔女之花》的導演米林宏昌,便為宮崎駿的徒弟,曾執導《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與《回憶中的瑪妮》,至於監製西村義明,亦繼《哈爾移動城堡》後再下一城。無怪乎,全片許多地方都有似曾相識之感,而這正是「宮崎駿流」的高度體現。

然而,與其說本片是集宮崎駿之大成,筆者卻嫌電影更似炒大雜錦。近年,影圈捲起「致敬」之風,多是新一代人十分欣賞上一代人作品,就如本片監製也直言想重做《魔女宅急便》,所以片中也含不輕的前作氣味。此誠無可厚非,不過,任何「二次創作」必須更勝從前方可。始終,觀眾既不希望不斷復出的宮崎駿不斷食老本,更不希望連他的接班人也在宮崎駿招牌下不斷食老本。所謂承襲宮崎駿,並非純粹承襲他的舊軀殼,更應承襲的是他的開創性。

獨立地評,《瑪莉與魔女之花》不算太差,或適合未看過宮崎駿作品的人看(尤其小朋友);惟一旦聯想到宮崎駿的其他舊作,就難免大打折扣。

尚幸,本片也非一無是處,其所帶出的「魔法觀」就頗為嶄新——於此不劇透部分,筆者就暫時按下不表了,而觀眾也不妨在戲中發掘一下吧。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瑪莉與魔女之花》適合未看過宮崎駿作品的人。(《瑪莉與魔女之花》劇照)
+12

《瑪莉與魔女之花》改編自1971年Mary Stewart的兒童故事《小掃帚》(The Little Broomstick),是故由人物名字、到主角們的家鄉環境,都充滿了歐洲西洋氣息。不過,如前所述,凡此種種都蓋不住宮崎駿舊作的濃烈味道。

來讓筆者「有少無多」地列舉相關「似曾相識」之處。魔女設定固然承襲了《魔女宅急便》,由連身長袍到飛行掃帚都不可或缺。女主角瑪莉則不但貌似《龍貓》的次子妹妹,片中黑貓引領她踏足魔法世界,相關嚮導定位也跟白色小龍貓類同。至於懸浮空中、隱藏雲裡的魔法學園城堡,上面舉目綠野油油、加之充斥機械化生命體,彷彿亦為《天空之城》的倒模。擅闖入內者一律會受罰變成動物,情況也跟《千與千尋》父母變豬相似。到最後崩壞階段,終極大佬不單很像
《幽靈公主》的麒麟獸,而兩位主角亦曾與動物為伴,甚至以鹿為座騎……

進一步言,除了跟宮崎駿舊作「似曾相識」,另一魔法大作《哈利波特》的不少元素同樣見諸電影裡頭。從蔚為奇觀的魔法學校,周遭都有新鮮刺激的魔法,到主角擁有與別不同的身體象徵,即哈利額有雷電疤痕、瑪莉則頭有紅髮及掌有魔花刻紋,以至戲中博士的怪氣亦有一點石內卜感覺……

當然,退一步言,以上未必就是抄襲。畢竟,魔女琪琪與哈利波特,不也同樣以掃帚飛行?空中花園的歷史,更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同一道理,難道會說過去的港產殭屍片都是互相抄襲嗎?

《瑪莉與魔女之花》改編自1971年Mary Stewart的兒童故事《The Little Broomstick》(網上圖片)
懸浮空中的魔法學園城堡(下)彷彿為《天空之城》(上)的倒模。(《天空之城》、《瑪莉與魔女之花》劇照)

事實上,「似曾相識」不必然是個問題,問題只在於本片有否好好加以發揮。電影的前半部分,從描述瑪莉如何得到魔法,一直到參觀魔法學校,故事情節就無甚驚奇可言。哈利波特的成功要素之一,乃創造出一個奇異的魔法世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趣怪事物;然而,本片卻無太多「走進大觀園」的震撼,問題正因一切太過「似曾相識」,沒有為觀眾帶來甚麼衝擊。

其實,「似曾相識」誠可反過來充份利用,例如藉此省卻不必要的解說,以令整體劇情更加緊湊。就如看港產殭屍片,還要解說「閉氣」的作用嗎?近年荷李活的大量「續集」電影,也乾脆跳過第一集早就鋪好的前設,從而令主線劇情得以盡快開展。

話說回來,跳過本片前半部的鋪陳之後,後續下來的故事還是蠻有新意,不能說毫不精彩。例如「夜間飛行」這株魔女之花,便令魔法能力設立了後天來源和時間限制,不似其他魔法故事般與生俱來和無窮無盡,對往後的劇情張力無疑發揮了很大作用。另一重大特點,乃瑪莉除了用過「飛行」魔法之外,其實僅僅用過另外一種魔法而已——這不是甚麼「攻擊性」魔法,例如放火球、射雷電之類,亦不是甚麼「防禦性」魔法,好像使出防護罩之類;她只是簡單地「解除」所有不好的魔法,亦即「right the wrong」或「undo the wrong」。如果沒有「夜間飛行」這個魔法來源與限制,這個設定就難成立。

一個魔法故事,終極訊息竟然是「反魔法」,相關安排及「魔法觀」實在非常特別。須留意,許多故事均常透過「讓一切復原」來「大團圓結局」;然而,本片的「反魔法」更體現在瑪莉主動丟掉最後一杖魔女之花,並直言「我們不需要魔法」,充份顯示她絲毫沒有眷戀魔法異能、也沒再次使用魔法的打算。宮崎駿作品往往帶出環保訊息,《瑪莉與魔女之花》其實亦批判了人類貪婪,為求得到更大能力而運用超自然魔法。瑪莉最後就放棄魔法,樂於平淡地返回家鄉過著與大自然及親友為伴的生活——今時今日,我們又是否被太多非自然的東西圍繞?手機科技其實又是否一種「魔法」,並且阻礙我們反璞歸真和與人相處?瑪莉把魔女之花丟掉,我們又會把手機丟掉、或至少減低玩手機的時間嗎?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