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影評來稿】對身邊的善意習以為常 是人類的慣性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阿波

電影《芳華》在中國電影審查幾經艱辛,上映在即亦差點兒胎死腹中;相對而言,在香港上映可謂不費吹灰之力,然而,作為一套講述中國共產時代的集體回憶,似乎有點難以勾起在另一平行時空生長的香港人的共鳴。不過,事實上,電影《芳華》勾畫的紅旗飄飄年代貌似荒謬,卻同時切實地刻劃出當中質樸的情愫;亦大概正因為時值青春芳華,更展示出肆無忌憚的人性。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電影中的男主角劉峰作為文工團一員,由於不拘小節,熱心助人,人人稱道,視為「活雷鋒」。「雷鋒」其實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常常默默地行善而不欲讓人知道,後更因公殉職,成為好人好事的代表。在六、七十年代,共產黨更鼓勵大家學習雷峰的精神,所謂的「活雷峰」,便是指能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實踐雷峰精神的人—而劉峰正正是體現這一精神的人物。然而,大概由於劉峰處處都為別人著想,所有人都對此習以為常,認為他的善良是理所當然:豬圈的豬跑了,劉峰會去趕;熱鍋中的破餃子,劉峰會吃光;進修大學提幹部的名額,劉峰也願意讓出來。劉峰儼如道德的標準,所以一旦他顯露出私心,向暗戀已久的女孩表愛意,情不自禁地抱了一下,便瞬間被打入萬劫不復的位置。

或許你會問那曾經受過劉峰幫助的人們不會為他辯護嗎?現實是,劉峰雖然對這世界釋出最大的善意,不過生處於這個世界的人們總是善忘的,或是集體選擇遺忘,畢竟他是活雷峰,他幫助別人是常理,但別人卻不容許劉峰犯錯,甚至落井下石。在這個時候,只有一直備受集體欺凌的何小萍站出來,維護曾經對她施以援手的劉峰。電影中說道:「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令人甚是唏噓。當一切均成為理所然的時候,你不會渴求,更遑論珍惜;只有你求而不得,歷經千辛萬苦爭取你才會對此如珠如寶,不過能夠維持多久就不得而知,所以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才有如此深刻領悟,而人性就是如斯的犯賤。

對善意習以為常,然後對犯錯大加鞭撻是現今社會的常態。對家人的噓寒問暖視為理所當然,血濃如水;對朋友寬容以待放飛機或遲到等行為視為交情所致,無可厚非;對途人的讓座或被讓座視為道德規範下的產物,不容置疑;對光顧小店的精緻擺設或是用心製作的咖啡拉花視為商業噱頭,有利可圖。世界上似乎所謂的善意都有其常理,因此均漠言置之。然而,沒有甚麼善意是理所當然及永恆的,當別人對你施以善意的時候,作出相應的回報才是正道。在控訴這個冷漠社會之先,大概應審視自身是否嚴以律人,寬以待己。

電影《芳華》的末尾,最善良的兩位主人翁——劉峰及何小萍,在改革開放芳華過後,沒有背景,不會投機,只有善良品性的他們亦未能隨著國家經濟起飛攀上上游,仍然一直徘徊在社會的底層。現實反映唯有私利先行方可成為人上人,行大義之路舉步難行。不過,我仍然天真希冀世界在有朝一日,隨著每個人多走一步,能夠蛻變成讓善良的人也能過上好日子的年代。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