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暴雨驕陽》數到《少年滋味》:中外電影少年早知愁滋味

撰文:博比
出版:更新:
年輕人愛追求自由,成年人卻要守規矩;年輕人要創造,成年人卻保守;年輕人要平等權利,成年人卻要服從權威。世代之爭,總是如此——代溝總會存在,但沒有互相溝通了解的機會,就只有各說各話,各走極端…這亦不獨是香江小城現象,一樣的矛盾也在其他地方其他時期發生,像循環不息般反映在人民的生活上……
博比
《Mustang青春禁不住》裏的土耳其女孩要反抗家長霸權(電影劇照)。

年輕人愛追求自由,成年人卻要守規矩;年輕人要創造,成年人卻保守;年輕人要平等權利,成年人卻要服從權威。世代之爭,總是如此——代溝總會存在,但沒有互相溝通了解的機會,就只有各說各話,各走極端。悼念六四的爭論如是,本土中華的衝突如是,當成年人高舉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句[1],去質疑少年人沒有經歷過他們的時代,怎能理解他們那陣時的愁苦;少年人就反問他們活在過去,又有沒有理解過當下的愁困?

這亦不獨是香江小城現象,一樣的矛盾也在其他地方其他時期發生,像循環不息般反映在人民的生活上。

早前在港特別放映的《Mustang青春禁不住》,寫的是土耳其的女孩,她們也要反抗家長霸權,坦露身體不得,連離開家門也不得,直到「被盲婚啞嫁」到另一個家,一生如像牢獄。撇除家暴的暗示,女孩子被隔絕於世的重重籬笆鐵欄,已象徵著其青春少艾的活力被圍困,當少女反鎖自己在家,外面一群成年人(包括自己的親人)不能進入其空間,只有在門外高呼不解其意,然而其行為卻依舊在壓逼甚至威懾,這處境正是年輕人對抗外界社會主流的寫照。

土耳其、美國、印度、新加坡、上海與愛爾蘭 少年都嚐愁滋味

89年的《暴雨驕陽》是反映年輕一代燥動叛逆與兩代溝通的經典。(網上截圖)

下一代反抗上一代的故事,更常見在對抗學校的疆化制度,像 Robin Williams(羅賓威廉斯)的名作 (也是 Ethan Hawke 的出道作)《Dead Poets Society暴雨驕陽》,就是教導少年學生去獨立思考,勇敢追夢;近年也有印度的《3 Idiots 作死不離三兄弟》,對沉重的功課壓力、埋沒理想而功利的填鴨式教育作出批判;說到家長式管治,不得不提新加坡也有其《小孩不笨》系列,家長的嚴苛冷漠、公眾體罰的情境還歷歷在目;德國與奧地利的一部紀錄片《Alphabet 抑智教育》一開始就以上海的小學作背景,反思教育制度的利弊,片中一句「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就是給家長們的提醒,是時候停止揠苗助長。

愛爾蘭新片《Sing Street 初戀無限Jam》調子輕鬆,骨子裏卻不無哀愁。成長的故事總有犧牲者,跟《暴雨驕陽》、《青春禁不住》、《作死不離三兄弟》三段關於死亡的暗場情節一樣,只是主角的哥哥縱沒有以死抗爭,卻再沒有實踐自己信念的勇氣,與死去也無分別。有一幕寫出哥哥流露真性情的控訴,從而對照弟弟走不一樣道路的可能性,將自己本來的生命氣息寄託在弟弟身上。電影背景在愛爾蘭生活不景的 80 年代,躁動的年輕人受革新的流行搖滾樂觸動。建制的無理,可以轉化為躍動的音符,音樂創作的靈感源自規條的限制,舞蹈化身弱勢抗爭的手段,嬉戲將保守的意念化成自由,這就是歌曲鼓舞人心的力量。

回到香港…

回到香港的代表,2008年的《烈日當空》愁緒相當沉重,年輕人直視死亡,絕望而無力,被社會遺棄。距離這部電影上畫已有 8 年之久,教育問題似乎更嚴重,香港的年輕人還要更沉鬱,今年的一段自殺潮,過後又將被遺忘而無人理會。

由《音樂人生》到《少年滋味》,導演張經緯都表達出他對年輕一代的人文關懷。(林振東攝)

張經緯交出的兩部話題紀錄片都是關於兩代矛盾,都在嘗試了解年輕人的愁思——《音樂人生》還可說是天才的哲學觀,不能概括一個世代,像高官所言是個別例子;《少年滋味》有 9 個不同出身的受訪者,更全面地觀照少年們的煩惱,對家庭、對社會,他們都有其不滿,各自有其面對的方式。有人默默忍耐,有人勇敢發聲過後還要忍耐;有人帶著天真笑臉,也有人表面在笑而暗地埋怨;最積極的人有所行動,不管是一支筆還是一雙手。有時不禁去回想自己的求學階段,可能也沒有電影中的小朋友那種成熟與世故,他們提早認識社會的殘酷,也就提早完結了無憂的童年。

當青海的兒時玩伴說好羨慕新移民華仔能夠來香港生活,好希望能到港跟他一起玩,還說香港人應該歡迎他時,華仔(圖右)苦笑。(電影劇照)

《少年滋味》不引導 政治敏感輕帶過

電影中有幾個政治敏感的時刻,縱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卻反映年輕一輩在政治的參與度——首先是領袖生對學校的懷疑,牽涉到警察打人的對與錯,就止於此,沒有再探討下去,觀眾可有自己的反思;然後有寫短文的少女,其文章似有雨傘運動的聯想,也有提及政治的冷感與覺醒;最尖銳的,當數來自青海的新移民,他討厭香港的論調,說起來是多麼理所當然、又多麼理直氣壯。從《天水圍的夜與霧》取材家庭慘劇,到《一國雙城》以「雙非」內地人作主角,可見張經緯對於兩地問題貫徹始終的關注,亦見其人文關懷。只是今次他依然將鏡頭對準新移民,卻只有他在青海與同伴一起的片段,而沒有任何新移民在港同學的觀點,實在有點可惜。

不過《少年滋味》最難得的,是讓當事人任意發揮,不加批判,不帶前設,拍到什麼就展現什麼。這可能導致無法深入探討個別議題,像有受訪者講到回漢一家,卻不會再有追問中共處理西藏或其他教派的手法,但電影選擇不去咄咄逼人,讓少年真情流露,容讓其自我探索答案的空間,不以自己的長輩身份施壓或作所謂「引導」。

其拍攝方向都同樣,年輕的幕後班底有其自由,即使鏡頭稍作搖晃、剪接稍為幼嫩,也不減其真誠與活力。

少年人看《少年滋味》會有所共鳴嗎?可能有種「自己的想法也有人理解」的開懷嗎?至少《少年滋味》將年輕世代的聲音帶到大銀幕,讓成年人有一個了解的機會——只要他們願意去了解。電影只會是認識的起步,真正的改變要從步出電影院後開始,希望這對看過本片的高官們有所啟示。

  備註:好戲邊度睇?

《少年滋味》6月2日起現正在港上映。
《Sing Street 初戀無限Jam》6月9日正式在港公映。
《Dead Poets Society 暴雨驕陽》為 NOW 電視 HBO 頻道本月自選電影之一。
《Alphabet 抑智教育》為 NOW 電視 MOVIEMOVIE 頻道本月自選電影之一。

【1】辛棄疾《醜奴兒》其中一句: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