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比海還深】我們都長大了 情感沒有比海更深

撰文:博比
出版:更新:
是枝裕和從來不煽情,最悲愴的時刻總是隱去,於是心內翻騰的情緒沒有釋放的出口,只有鬱悶在心頭,想哭也哭不出來…這是導演的心聲記載,也是失敗的大人們一同無法言語相傳的澎湃情感,並沒有比海更深,只是心頭的一點感觸。
博比
(《比海還深》電影劇照)

一個人怎樣可以愛得比海還深?是妻子愛丈夫?丈夫愛妻子?還是父親愛兒子?母親愛兒子?甚或自己愛自己?鄧麗君《別れの予感》(別離的預感)唱着: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空よりもまだ青く あなたをこれ以上愛するなんて わたしには出来ない (比海還深 比天還藍 要這樣愛你 我試問做不到)
鄧麗君《別れの予感》(詞 荒木とよひさ)

然後我們要問,如果沒有一種愛可以及得上深海,那為何人生要如此執着,向着永遠沒有可能得到的目標追逐?如果不存在這一種愛,那放下並非想像般的困難。如果有,卻未曾這樣深愛過,那繼續找尋下去的希冀應該活到幾多歲?如果自問有過,大概你的生命已經圓滿無憾,從此不需再嗟嘆無奈?至少你已得到《比海還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中人沒有的幸福。

是枝裕和編導的《比海還深》,有可能是 2016 年最好的電影,且肯定是到目前為止,最能觸動個人內心深處的作品。這種共鳴,當然因為導演的個人投射,讓電影散發着濃厚情懷,亦因為戲中人的設定,於我感覺太相近。

《比海還深》戲中人的設定,於我感覺太相近。(《比海還深》電影劇照)

阿部寬飾演的良多,他對父親的看法如何?父親怎樣不知不覺間影響了自己?他從自己身上漸漸找到父親的影子,慢慢了解兒時不明白的父親。他與母親又怎樣相處?母親無微不至的關顧,還有望子成龍的期盼或自豪……電影每一個動人的片段,都是由生活的微小細節點滴而成。他與姊姊相聚時針鋒相對,不在一起時又心靈相通。一個曾經共渡無數晚上的家庭,再不喜歡對方,始終也會有一定的了解。

忘掉理想 只能忙於生活嗎?

除了對家庭的愛,還有對自己的愛。小時候作文寫「我的志願」,有多少人會想過達成文字烙下對自己的承諾?甚至可能兒時根本已失去童真,在還未懂性時已跟現實妥協,為着父母的希望而活?片中兩父子的「志願」,都不是他們真正的志願,這種無奈在兩個世代都相同。只是明明已經妥協,那「志願」卻依然不會成真,又有多少人可以實踐這當初?

其實或已一早忘記。像香港的流行曲《給十年後的我》《給自己的信》,真心真意的為自己打算,要將一切不想改變的寫下來,以文字去留存,到最後生活軌跡還是殘忍地磨蝕得一乾二淨。

你忘掉理想 只能忙於生活嗎
薛凱琪《給十年後的我》(詞 黃偉文)

答案是,我們都不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大人。

是枝裕和從來不煽情,最悲愴的時刻總是隱去,於是心內翻騰的情緒沒有釋放的出口,只有鬱悶在心頭,想哭也哭不出來。這次因為主角有寫小說的背景,還有媽媽的生活智慧,人生道理的金句層出不窮,聽着文學性的台詞,想像着那本《無人的食桌》寫下了怎樣的家庭記憶。這是導演的心聲記載,也是失敗的大人們一同無法言語相傳的澎湃情感,並沒有比海更深,只是心頭的一點感觸。

看罷《比海還深》,內心沉重而苦澀,但至少電影教人放下過去失敗,割捨昔日所愛,或能得到幸福。鄧麗君是從前的巨星,《別れの予感》轉眼不再流行而成為經典老歌,曾經的想像早已落空,於是片尾沒有再唱《別れの予感》,而帶來當下的新曲,向最愛自己的人道別,是曾經同一屋簷下的雙親?是曾經同床共枕的摰愛?是承傳希望的下一代?還是昨天的自己?先去さようなら(sayōnara),然後再「hello again」;先「別離」,然後《深呼吸》一下,繼續走下去,我失常的人生。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