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一路順風】失魂了的鍾孟宏,不順風的許冠文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失魂了的鍾孟宏,仍是未能醒過神來。
這位曾贏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的台灣電影多面手,上年以《一路順風》再度引起大眾注目。
金馬獎 8 項提名,香港人最關心的,自是許冠文在 1978 年憑《賣身契》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後,相隔 38 年再次得到金馬青睞,這次劍指最佳男演員獎項,卻是大熱倒灶;許冠文本來說準備得獎時笑問評審「不太明白你選我的原因」,現在反倒是影迷想問評審「不太明白你選他的原因」了。
《一路順風》終於在香港上畫,可以親眼探索原因。扼要而言,我覺得影片是頗為出色的,但有幾點不足之處,也許就是影片失落大獎、許冠文未能稱帝的因由。

許冠文 38 年後再次得到金馬青睞,卻是大熱倒灶。(《一路順風》電影劇照)

組織生硬 電影元素未能融合

一,都說《一路順風》是黑色幽默奇片,藉着一段段荒誕而未必有因果關係的情節,寫出人生道上種種因「猜疑」與「信任」而踏上的歧路與錯步。這當中摻雜着黑幫片、公路片等類型片的元素,也有鍾孟宏獨家的幽默,加上台灣國語、香港粵語還有泰文多重語言的表達,表面上大大豐富了影片的層次。

問題是,這些元素未能緊密融合,只突出了錯愕荒謬的感覺,未能帶出更深刻的內容。應亮導演就說︰

「差不多只能隨行程的展開和人為安排而形成段落化的敘事……一個個冷笑話也只漂在結構的外部,假設挪動他們在影片中的位置,甚至講述者互換各自的笑話,也可能無妨的。」

強要比擬的話,《一路順風》其實有點像阿根廷黑色喜劇《無定向喪心病狂》(Wild Tales,2014),兩者同樣涉及到現代人互難信任的題材,也有莫名其妙的血案和殺戮,但後者 6 個短故事,編導沒有刻意將之串連在一起,《一路順風》卻以較散漫的節奏將不同的小段落生硬組織起來,觀眾難免會用因果關係、善惡對立的角度思考情節,但這樣就更顯得故事碎裂了。

這是因為如要以因果關係的角度思考,本片不少情節的設計和編排都顯得太過隨意,前後說不出個道理然來。例如開首戴立忍在泰國被伏擊一場戲,既不是後來任何一件大事的動因,更沒改變到戴立忍的思維和性格(他本就疑心重),其實並無重要之處,那麼直接移到結尾,將泰國黑幫換成沒有出場的紅目仔,不以離奇車禍收尾,改寫成戴立忍一夥被紅目仔盡殲,似乎也無不可。

開首在泰國被伏擊一場戲,沒改變到戴立忍本就疑心重的思維和性格。(《一路順風》電影劇照)

假如以善惡對立的角度考量,像台灣影評人藍祖蔚所言影片「精準鋪陳了『歹路不可行』的氛圍」,則結尾許冠文收了納豆運送毒品後分給他的巨款(而他也親眼見證過當中黑吃黑的血腥過程),他倆雖是共過患難的朋友,道德上也說不過去。儘管觀眾都知道許冠文飾演的司機不可能沒踩過人生的灰色道德地帶,他和納豆又確是故事裏「比較」純真、互信、可愛的小人物,並非大奸大惡,只是人生如此,情感上未必怎樣譴責,然而倘若歹路不可行,他倆也不能說在正道吧。

這麼說,無論從怎樣的角度看,《一路順風》的故事都有不夠緊緻(未至堆砌)的遺憾。

人物沒有特殊性 許冠文還是許冠文

二,這種段落化而不重串連邏輯的敘事結構,難免影響到演出的效果。如上所述,這故事幾個主要人物都寫得很有趣,個性強烈,如庹宗華的粗豪(對手下甚為刻薄)、戴立忍的猜疑(時常詭異地東張西望),都令人留下印象,但若他們互換笑話、言行對調也同樣能帶出相同的荒謬感,那就沒有特殊性了,演員演得再落力也徒然。

筆者入場前有錯誤期待,以為許冠文是第一男主角,佔戲會最重,原來影片數條支線,人人都有戲,許冠文甚至要到影片半小時後才出場,其後主要與納豆同場演出,沒與其他要角對過戲,這也是有點可惜的事。

事實上,《一路順風》眾影星的表演其實是可觀的、精彩的,但除了納豆和梁赫群有明顯突破外,庹宗華和戴立忍從前都演過同類角色,不算新鮮。許冠文呢?許冠文還是許冠文,儘管這次他演的角色老態畢現,一身窮酸,言行不算精明,不像他在七八十年代飾演的那些著名的精打細算、口舌便給/刻薄吝嗇、鬼馬狡猾的角色,然而精神面貌依然一貫,是他的本色演出,大可視為他過去角色老去潦倒的模樣,儘管令人感到親切又滄桑,很難不同情這個掙扎求存、無人理解、受盡生活苦楚的司機。

許冠文這司機角色的香港身分,與影片所欲傳達的情感或信息沒有緊密關係。(《一路順風》電影劇照)

單是他和納豆被困車廂的那段黑暗中的對話就極有力量,悲涼、無奈、疲憊的感覺,許冠文都演得深刻,很希望他能憑此得到演技獎,正如史泰龍上年的奧斯卡提名一樣,然而若遇上演藝變化更豐富的對手,在新鮮感、突破度上難免分數不足。何況,這司機角色的香港身分,也與影片所欲傳達的情感或信息沒有緊密關係,當是導演個人的趣味固然無妨,亦可增添影片與昔日港產荒誕喜劇的互讀性,然而單就故事本身而言,卻不見得有關鍵性的助力。這些疑惑,相信都左右到評審們的思路吧。

導演精於影像 故事卻胡弄玄虛

三,我欣賞鍾孟宏那種曖昧的、邊緣的、隨時變動的張力。暴力、荒涼、猜忌,在他的電影中從不缺席,上一套《失魂》(2013)中表面安靜平和的人一旦越過了理智的邊界,一宗又一宗命案接踵而來,不為錢不為名,比《一路順風》還要可怕。可是當鍾孟宏太過聚焦世事的失序感、刻意表現荒涼的感覺時,難免就掩蓋了他對人物的關注的努力,《失魂》就是這樣的失手作品,教人難以投入。

其實我覺得鍾孟宏略有點像加拿大名導丹尼維爾諾夫(Denis Villeneuve),兩人都有極強的視覺敘事能力(鍾孟宏更自任攝影),佈光對比銳利,剪接乾淨倒落,教人一看難忘。他倆與配樂也合作無間,丹尼維爾諾夫有冰島作曲家祖漢臣(Jóhann Jóhannsson),而《一路順風》荒誕、緊張、飄泊的感覺就是由曾思銘主理的配樂襯托出來的;在題材上兩人也對暴力、神秘同有會心,如《失魂》開場的死魚就令人想起丹尼維爾諾夫的早期作品《渦流》(Maelström,2000)那條腐爛魚屍,同一身體不同人格的題材也可與後者大玩「另一個自己」的心理懸疑片《心敵》(Enemy,2013)比較。

暴力、荒涼、猜忌,在鍾孟宏的電影中從不缺席,上一套《失魂》比《一路順風》還要可怕。(《失魂》電影劇照)

提到丹尼維爾諾夫,當然不只因為他的新片《天煞異降》(Arrival)快將上畫,而是他和鍾孟宏的缺點同樣明顯,精於影像,故事卻不若以往紮實,不無胡弄玄虛的嫌疑,過於鍾情暴力也較部分觀眾卻步。當然鍾孟宏仍是台灣電影創作的重要力量,不像丹尼維爾諾夫愈來愈主流,不見真正突破了。

失魂了的鍾孟宏,希望他在創作路上一路順風,下一站能有更好的作品呢。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