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烈女本色】見識新時代烈女!見識法國性態度!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何謂烈女?
古解重義輕生、殉節守貞之女,這無疑有點不合時宜;
法國電影《烈女本色》(Elle),便讓人見識到新時代的烈女,以至見識到新時代的法國性態度。

(《烈女本色》電影劇照)

法國殿堂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神級演繹,堪稱演活了新的烈女人辦。整齣電影,單單看她一人solo已夠值回票價,在港相信亦無多少演員可以勝得過她。這也很容易解釋,為何她能橫掃全球多達41項最佳女主角及提名了。遺憾的是, 勇奪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外語片)的《烈女本色》, 在奧斯卡卻不敵本地薑兼聲勢浩大的《星聲夢裡人》 愛瑪史東(Emma Stone)。究竟,這是否「時勢造英雄」?看罷《烈女本色》裡的精湛演出,難免會為雨蓓感到不值。

不過,雨蓓仍可望「英雄造時勢」,《烈女本色》或為新的烈女時代開啟序章。有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都沒有難倒雨蓓所飾女主角Michèle。不論家庭、愛情、事業,以至甚麼災難悲劇(溫馨提示:千萬不要遲到入場!),各方各面的難題向她接踵襲來,Michèle都能強捍地以烈女的姿態和心態一一駕馭,過程且是充滿說服力,沒有太多令人質疑之處。這固然是伊莎貝雨蓓演活烈女Michèle的功力使然,《本能》導演保羅韋浩雲(Paul Verhoeven)的人物刻劃也應記大功。的確,《烈女本色》由人物到劇情等方面,都比經典舊作《本能》更上層樓。而今次的烈女設計,亦足以締造新時代的烈女經典。

《烈女本色》原名《Elle》,這在法文意謂「她」,可見電影正正圍繞Michèle烈女作為核心;港譯添上「本色」二字,相信乃為語帶雙關地加入「色」的「食字」,畢竟這是一齣三級片,片中便有不少裸露鏡頭。重要的是,這非純粹為「色」而「色」;這齣電影,固然是圍繞著Michèle一人發生,不過,圍繞著Michèle周遭的一眾角色,所有相關人物的不同性態度,亦是貫穿本戲及推進劇情的另一關鍵所在。在性的方面,香港向來傾向保守;藉此電影見識一下前衛開放的法國,到底抱持著甚麼性態度,相信也是一個極具玩味和值得談論的看點。

總的來說,烈女肯定永不過時,性題材也是跨年月的;反過來,要說歐洲電影沉悶,才是真正守舊思維!

(作者按:以下完全劇透,逃生門在此。)

【編按:認真,未看又想看的,請從速離開,來這邊看看來自荷里活的盧根叔叔如何促成中港融合!】

整體而言,《烈女本色》固然帶有懸疑元素,由電影第一分鐘開始,猜猜誰是強姦犯便一直牽引劇情;不過,最後的最後,到底誰是強姦犯其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Michèle與強姦犯Patrick的關係,這才是本片的主線核心,不論是知情之前抑或是知情之後皆然。此所以,電影裡沒有留到最後才作揭盅,目的正為Michèle與Patrick預留菲林,好使這對既是強姦犯與被強姦者、亦是挑逗者與被挑逗者的矛盾得以展開,從而描繪一段既是有違常理又似合情合理的孽緣。當中,沒有Michèle作為烈女的設定,以及沒有一個性開放的環境,這個故事就絕對發展不來。因此,與其說這是故弄玄虛的懸疑片,它倒更像一套描寫文般以人為本的電影,而這亦為本片層次得以昇華的主因之一。

劇情方面,雖然本來傾慕Patrick的Michèle,曾經試作相應的性配合,包括在地牢竟容許不得不透過強暴式SM來達致性滿足的Patrick為所欲為(或因其妻是個虔誠天主教徒?),以及在車禍後竟主動聯絡Patrick求救及讓他包紮治療;不過,到了故事最後,Michèle還是決定舉報Patrick,就連以為已經相安無事的Patrick,臨死時也不禁遺言問:「Why?」。Why?答案,自然關繫Michèle戲裡心路歷程,並須從她跟其他角色的關係談起。

(《烈女本色》電影劇照)

本片需要處理的劇情線眾多,所涉的「結」也非常之多。若以Michèle為中心來看,在家庭方面,她就分別扮演了女兒、母親、外母、祖母、前妻五個身份,在性愛方面,則是別人的性伴侶(sex partner)、以及被強暴對象,此外還作為閨密、鄰居、上司、同事等,甚而是童年時期所遇慘案的新聞人物;當中,無論Michèle位處甚麼角色,她都感到極之困擾,對於周遭的人和事都看不過眼、望而生厭,當中各人性態度都是煩惱源頭。例如:母親臨老召(男)妓且與他成婚、橫蠻準媳婦未婚產子卻原來兒子不是經手人、廢青兒子則續堅持娶妻和堅持做便宜老豆、前夫則跟年輕大截的女學生混上、公司電郵又傳出自己被移花接木的性侵惡搞片段、另外性伴侶的性需求愈來愈不協調、同時也不知如何面對該性伴妻子即她閨密的性要求、還有似乎成功勾搭傾慕者但又被欲迎還拒(當時未知他是強姦施暴者,亦未知他倘非強暴就不能行房)、甚至乎當年父親犯下滔天罪行亦可能與性有關……可見,全套電影都由「性」一以貫之,並須烈女Michèle一一面對。同樣地,沒有Michèle作為烈女的設定,這個故事絕對發展不來,而以上的不同性態度,亦為上文所談主線劇情營造必要環境。

隨著劇情推進,類似的「結」都獲逐一解開,Michèle學會如何真正應對。母親的死,無疑是Michèle釋懷的第一步,之後來到父親的死,也令她帶來重大覺悟;公司惡作劇的水落石出,亦促成她跟不和下屬的冰釋前嫌;及至與性伴翻枱結束SP關係,再在祝捷會上向閨密坦白一切,還有溫柔安慰失戀前夫等……於此鋪排層層遞進之下,便解釋了為何她會在Patrick車內闡明,自己不欲再令他人受到傷害,故此必須告發Patrick的一切罪行。的確,身為強悍烈女的Michèle,縱然能夠很好保護自己,任何事情都傷害不了她,但她過於自我的言行,也很容易使人不樂,甚至對身邊的人構成傷害。顧己及人,正是Michèle今是昨非的答案:對已逝父母,好應多點寬恕;對親人朋友,亦應多點同理心;至於對待犯人(或積犯),則不容許他一錯再錯。電影完場一幕,她終於接納兒、媳、孫一家三口,正是「BBQ」一般的大團員結局;之不過,故事一路走來,肯定不能稱之老土吧!

導演保羅韋浩雲與伊莎貝雨蓓。(《烈女本色》電影宣傳照)

最後,《烈女本色》可能還有一個寓意。一個故事,往往是不平凡的人,遇上了不平凡的事。Michèle這個人,無疑是不平凡的烈女;惟她所遇到的事,除了童年慘案和侵犯悲劇之外,又是否全然不平凡呢?尤其是周遭人物的「不平凡」性態度、以及所引伸出來的不同事情,套諸現實社會豈不愈趨普遍了?烈女固然能夠處之泰然,惟各位姊妹倘不加強武裝進化成為烈女,又能否應付得來?

補書一筆:觀眾或許不覺,其實雨蓓今年已六十有三,演繹Michèle卻仍風韻襲人毫礙眼!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