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會.來稿】如何從物質社會的虛無重獲生命意義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搏擊會》(Fight Club)改篇自一本書,早在1999年在美國上映,當年未被重視,數年後其DVD卻大行其道,更被高登網民捧為「神作」。
大概當時的觀眾看電影時只把注意力放在血腥暴力、色情和反社會的傾向,忘卻了電影的深意——反對物質主義和實質體驗的重要性。
此篇評論透露了很多電影情節,筆者建議看過電影後才讀這篇文章。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大概當時的觀眾看電影時只把注意力放在血腥暴力、色情和反社會的傾向,忘卻了電影的深意—反對物質主義和實質體驗的重要性。(資料圖片)

文:肥貓

物質主義帶來的問題

滿街的廣告誘惑我們買更多的名牌時裝、名錶和名車,沉溺於物質生活中。正如泰勒(畢.彼特飾)對搏擊會參加者說:

這一代沒有世界大戰或大蕭條,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是精神上的戰爭,經歷蕭條的是我們的生活—漫無目的的生活。

繼而他又說:

這一代都是看電視長大,電視節目教人們成為百萬富翁和大明星。不過,我們明白這些都不是真的,我們變得十分憤怒。

這一代的人特別容易感到空虛,我們消費以求用物質和明星偶像來填滿心靈。可惜的是心靈好像不太滿足。

泰勒的話不單能套在活於電視年代的人,到了網絡年代也十分適用。社交網絡的帖子受廣告和傳媒的影響很深。我們好像名星一樣,把自己的生活一五一十分享出去。分享的大多是買了甚麼名牌衣物,吃了甚麼山珍野味……我們臉書上有很多朋友,但我們還是感到很寂寞。我們縱情玩樂,社會問題避而不談,卻難掩對社會的不滿。現實是樓價高企,出路狹笮,社會缺乏民主制度等問題根本避無可避。

我們變得十分憤怒。
泰勒

抵抗物質主義

電影的結尾是泰勒把信用卡總部和商業大樓炸掉。看上去是鼓吹暴力,實則上是毀掉資本主義的象徵—信用卡。

泰勒發動了破壞計劃(Project Mayhem) 來改變和挑戰社會。和結尾一樣,他的暴力行動是為了破壞物質至上的觀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計劃是會員把大型廣告牌成新的廣告,由廣告訊息變成環保訊息。其他的都比較暴力如把電腦展覽室炸掉,砸爛屋頂的天線,破壞名牌汽車等等。

香港社會也需要破壞計劃(Project Mayhem)。我們可以挑戰現行的觀念,例如結婚買樓是一定的嗎?到了三十歲放下工作到處遊歷是幼稚嗎?還沒有三萬元月薪是沒用的男人嗎?一個接近破壞計劃的例子是一個女性行動藝術家讓途人在鏡盒內任意嫵摸三十秒。她的行為顛覆了道德界線,她卻解釋她這樣做是為了女性的性自主權,計時代表嫵摸時間由女性決定。資本社會素以名貴的品牌來標誌著一個人或產品。我們其中一個反抗可以是環保團體集資出一個廣告,在一堆名牌上劃一個大交叉符號,藉以喚醒大眾不要過份追逐名牌。簡單點,可以買多些本地的小品牌或簡單的服飾,甚至買一些循環再用的產品。

搏擊會的成立就是為了體驗,體驗痛楚、搏擊的激情等等。(Wikipedia)

由實質體驗輔予生命價值

當物質的價值是如此虛無,人生到底有甚麼意義呢?電影裏有一幕讓我感到很震憾。泰勒灑了一些化學物質到主角的手上來做成化學灼傷。主角痛不慾生,全身都在抖了,泰勒卻叫他不要逃避這種痛。「我們要捨棄所有的東西,才能自由的去做任何事情。」我們正正要全心全意投入於痛的體驗。

搏擊會的成立就是為了體驗,體驗痛楚、搏擊的激情等等。搏擊是一對一的,雙方打至一方不能支持下去便要停止。有些時候雙方停止後反而互相擁抱對方,狀甚滿足。正如泰勒所說「這一代都是看電視長大」的,現在應該改成用智能電話和上網長大吧。小孩寧願玩電子遊戲,都不到球場踢球。看看多數球場寥寥可數的人,便知這是何其荒謬。小孩不能再體驗踢球的樂趣。我們的工作都是在辦公室渡過,很少如農夫、工廠工人和工匠般再以手觸及我們做的東西,工作變得很虛幻。

泰勒是失眠時的主角,泰勒就是主角的理想人格。主角並沒有名字,他正是代表著迷失的大眾。(《搏擊會》劇照)

我們心中都有個泰勒

看過電影的人就會知道,主角其實就是泰勒。泰勒是失眠時的主角,泰勒就是主角的理想人格。主角並沒有名字,他正是代表著迷失的大眾。我想我們總會有勇敢的時候,我們有時會想我們營營役役的工作是為了甚麼。不如這一年試一試工作假期或做一年背包旅客吧。與其被上司壓搾,不如自己創業吧。可惜,很快我們便把心中的那個泰勒壓抑了。過份的壓抑可是很容易如主角般養出精神病呀。主角和泰勒的鬥爭正是這代所面臨的「精神上的戰爭」。我們和主角一樣,渴望變得自由,不受物質和社會價值所控制。到底我們有多久沒有行山和接觸大自然了?我們都喜歡玩電子遊戲與逛大商場。與其在網上交友,不如現實交多些真心朋友吧。與其做建盤戰士不如站起來抗爭吧。全心全意體驗生活正是重新建立意義的出路。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