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愈多時間陪伴孩子愈好?在職媽媽的三大迷思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雪雪今年剛上N班,8月底,是她開學的日子。因為要到外地公幹,無奈錯過了這大日子。當媽媽的一定很明白,心底裡真的覺得,陪她上學其實比所有「重要會議」更重要。Working Mum的內心交戰,很真實,尤其在孩子生病時或錯過一些重要時刻後。

近日在FB收到幾位朋友變身全職媽媽的消息,為她們這個了不起的決定感到非常興奮。畢竟心裡很明白,特別是新手媽媽,一整天在工作間埋頭苦幹後,每日也想盡快飛奔回家。若因公事遲了歸家湊B,內心總帶著對孩子的歉疚。加上過往的研究都指出,媽媽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與孩子的身心發展成正比,無論是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抑或其他認知發展理論也有同樣指向。因此,在職媽媽很多時在家庭及工作的角色中誠惶誠恐,努力嘗試找出平衡點。

華盛頓郵報引用社會學教授Professor Melissa Milkie,在2015年與另外兩位學者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坊間3個常令在職媽媽落入自責的迷思:

迷思一:在職媽媽很少時間陪伴孩子

在職媽媽很少時間陪伴孩子是一個根深柢固的傳統印象(華盛頓郵報)

這是一個根深柢固的傳統印象,每人每日也只有24小時,簡單的數學題,減去上班、吃飯、睡覺、交通時間,剩下來能陪伴孩子的分秒自然有限。不過,這個籠統的說法其實未必成立,上個學年,我其中一份功課便是探討在職媽媽(Maternal Employment)與孩子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研究指出,在職媽媽因為希望補償平日上班不能跟孩子相處,通常在周末周日都會預留大部份時間給孩子,而平日放工後也會特意抽空陪伴孩子。上圖亦顯示,雖然在職媽媽的數目自70年代起配合勞動市場開始上升,但實際上所有媽媽平均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跌反增。那到底時間從何而來? 與寶寶相處的時間,從來都不是媽媽減數剩下的時間,我們情願減少睡覺、扮靚及姊妹淘的時間,也不肯放棄與寶寶相處的一點點光陰。在職媽媽很少時間跟子女在一起,是個誤解。

迷思二:愈多時間與孩子一起,效果會愈好

的確,我們需要陪伴孩子成長,因為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起的正面作用,往往超乎想像。不過,多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如多花心思跟子女互動。親子的內容與質素(Quality),比相聚的時間長短(Qunatity)更為重要。社會學家Prof. Amy Hsin在美國跟超過2,000個家庭進行研究,把父母跟小朋友相處的時間分為三類:教育性、系統性、非系統性,前兩類的相處,對孩子有正面影響,最後一類,對兒童發展沒有幫助。研究發現,在職媽媽跟小朋友的相處時間中,具教育意義的互動(例如:閱讀童書、唱遊時間等)比例較高,畢竟在有限的時間下,媽媽都努力將最好的帶給子女。親子質素,往往比親子時間更影響深遠。

多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如多花心思跟子女互動。(作者提供圖片)

迷思三:生活以孩子為中心,便是最好的家長

這點需要好好解讀,首先「以兒童為本」(Child-centered approach) 不等於以孩子為一切生活的中心,玩什麼玩具、學什麼東西、看什麼書、吃什麼食物,我們全都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是以孩子的性格與興趣出發,尊重孩子不同特質的「兒童為本」做法,但我們的生活絕不應只是圍著孩子團團轉。「港孩」的出現,就是過份以孩子為重心、過度保護與照顧下出現的產物。凡事也替小朋友安排好解決掉,他們就少了面對問題,自己找解決問題的機會。把孩子生活上所有障礙物都清除掉的家長,未必是最好的家長。

孩子成長之路,需要我們同行,而不是代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