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甩教仔學】在香港,連「快樂教育」也是奢侈品

撰文:任建峰
出版:更新:

今個星期一的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鏗鏘集》題為「另一片天」。報導講述到幾個小朋友都因為在壓力高、功課量高、測驗考試多、讀書要為分數與排名的主流學校讀書不開心或學習不順利,所以轉了去各式各樣的另類教育學校或教育團體。

這些學校或教學團體的共同點通常都是功課較少、活動教學較多、較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對學習的興趣及學習題目的啟發性。他們亦會偏向是小班教學,有些甚至會把不同年齡的學生放在一起上課。

整體來說,選擇去這些學習環境上學的孩子都偏向會比在主流學校的學生較輕鬆、愉快。家長們因孩子學業所感到的壓力亦比主流學校低得多,甚至不會覺得「需要」花錢與時間在無窮無盡的補習與課外興趣班。

近年,棄絕香港主流學校模式的本地與國際學校開辦得越來越多。這些學校通常都有一定的受歡迎程度,當中更有一些的被家長競爭學位的程度未必下於一些傳統名校。很明顯地,不同程度上行「快樂教育」路線的學校是絕對有需求的。

不過,正如上述這輯《鏗鏘集》的其中一個家長提到,這些以香港來說是另類的「快樂教育」學校或教學團體是一點都不便宜的。除非個別學生能得到獎學金或一些學校提供的特殊學費資助,否則每月學費(並未包括其他雜費)可以是由港幣五、六千元至到一萬多、甚至接近二萬不等。

香港的「快樂教育」學校或教學團體學費並不便宜,基層難以負擔。(視覺中國)

這些學府學費較貴的理由很多。有些是因為本身已資金不足,如果不收貴一點學費根本就難單靠捐款去維持。有些是因為教學方式獨特到一個地步,需要以高薪聘用十分專門的老師或用很特別的教材或設施。有些是較純粹因為賺錢,既然不同程度及不同模式的「快樂教育」在香港都是供不應求,收貴一點學費都是基本經濟定律吧。

長話短說,不同程度及不同模式的「快樂教育」在不少西方地區都是主流,但在香港卻是一種奢侈品。如果一個孩子不是成長於經濟環境較佳的家庭,就算父母有那麼多想孩子接受「快樂教育」也好,他們都幾乎一定負擔不起送孩子去在香港是另類的「快樂教育」學府、遑論把孩子送去西方的主流「快樂教育」學府。在這情況下,孩子就唯有在盲目地多功課、多默書測驗考試、高壓力的香港主流學校「受罪」。

再看長遠一點,當全球經濟日趨着重創意時,能接受着重創意的「快樂教育」的孩子比起着重「背死書」的香港主流教育的孩子將會在未來職場更有競爭力。換句話說,把「快樂教育」變成奢侈品不只是剝奪了經濟能力有限的家長與孩子選擇讀書輕鬆、開心一點的權利那麼簡單(雖然這本身已是個悲劇)。這情況更很可能會把經濟階層流動性進一步降低,令貧富懸殊進一步加劇。

對於這份離譜、這份不公,我真的是越說越憤怒。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