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的話】培養「一樣心醉」 助子女養命

撰文:鄭漢文
出版:更新:
假如今天的一個考試成績,要承受一生的成敗得失,那就會成為生命難以承受的重!
鄭漢文
常有人批評香港學童要承受的學業壓力太沉重。(李孫彤攝)

盡年的生與自盡的死

死亡,未曾發生時太也遙遠,忽然發生時來也不及。

死亡,是一個不好談的話題,特別是跟為人父母的家長談論子女的死亡。但是,死亡卻是人類存在以來都會談論的,任何文化都有死亡觀,任何智慧系統都對死亡有深刻的思考。甚至可以說,人生觀與人死觀是一體兩面:未知死?焉知生。

生命總有盡頭,可以預期人有不同死法,例如有以下五種死法,都與心安不安有關:

(一)「活得盡年,安樂地死。」
(二)「飛來橫禍,不安被死。」
(三)「多病多痛,安樂自死。」
(四)「為義犧牲,不安地死。」
(五)「早夭自盡,不安自死。」

五種死法,如何排列你的優劣次序?通常人都以(一)「活得盡年,安樂地死」為最優取。為人父母,最不忍見到自己子女(五)「早夭自盡,不安自死」。盡年,是一種難得的福份。早夭,是一種難受的哀傷。

生命究竟是不能承受的重(unbearably heavy),還是太輕?自去年9月至今,20多位學生輕生,會不會是因為未能承受的重?留下給愛他們的父母,是多麼沉重。若你是父母讀者,你會如何面對?如何及早避免?詳細死因,也許需要更多時間來深究,但歸因出來,幾乎可說,以下三個系統都要負責:一是教育制度與風氣;二是家長與家庭因素;三是個人與交往歷史。

讓我先談家長與家庭因素:為人父母的家長是否有份害命,還是助子女養命?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任教已22年,長期在校園關心青少年成長。香港在過去半年持續地出現自殺事件,校園近兩、三周異常緊張,十分關注同學的生命情境。因為我是崇基學院周會委員會主席,臨危受命,2016年3月11日那天,在崇基周會出任講者,以崇基師兄(兼全人生命教育學會會長)身分分享《給中大崇基同學的周記—如何借「一二三紅綠燈」救你一命》—一篇已在網上分享的「師生情書」。

簡單地說,要避免(四)之出現,最好預先經營(一)、(二)、(三)。就是明白人總有「紅燈高危時」,所以最好能有「一樣心醉(超越心碎)、二者對話(深情相談)、三五成群(互相借力)」,形成「綠燈寄望時」,如明燈「讓光明勝過黑暗」。欲知該份「情書」的詳情,讀者可自行找來閱讀,當下這篇文章卻想引申談一談「一樣心醉的家庭版」。

贏在起跑線與終結於路上

香港不少家長以為:「贏在起跑線,自然而然可以贏在終點。」誰知,這些輕生現象敲響警鐘:「贏在起跑線,死在路途中,跑不到終點。」是時候留意路途上的過程了。

我常被邀請主講家長講座,最近被內地邀請5月到杭州連講兩場,要我早訂題目。我訂了上集題目為「家庭生命教育的元素:善用經歷、文本、影音作成長家教」,下集為「家庭生命教育的重點:跨越成績、成就、成功的成長家教」。後者是要說明:如何在家庭中,超越因成績、成就、成功的過度期望以及過早追求,所對子女成長產生的毒害,否則父母就成了幫凶!

在我去年出版的《拾養人生》書中,我用了8個「成」字來描繪人的一生,即每10年可用1個「成」字來描繪:出世至10歲講究「成長」;10至20年歲講究「成績」;20至30年歲講究「成就」;30至40年歲講究「成功」。害命的地方,就在後10年向前10年擠壓,父母期望子女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愈早做到,後來要做到的就愈好。頭10年、20年要承受40年加起來的壓力──擠壓、擠壓、再擠壓,終於生命提早終結在路途中(自盡),跑不到終點(盡年)。或者,換句話說,過早到達後來終歸不能不到達的終點──就是死亡。

香港是一個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所以能在此社會活得成功、頗有成就的父母,都懂得活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中,也很容易把這種邏輯帶回家,運用在子女的生命上,把子女的時間看成有限的生產資料,如何成就更高的成本效益。未能成功、未夠成就的父母,更加變本加厲。因此,可以養命的一樣醉心的內在興趣,都會被排得密不透封的時間表所排斥掉(例如功課無間做),弄得子女難以呼吸,以致斷氣。考入大學,一樣只是「上課、下課、交功課」。

香港是一個高度現代化的社會,所以能在此社會活得成功、頗有成就的父母,都學會了現代工具主義的倫理,很容易認為教育就是達至名成利就的手段,在教育過程中要謀取最高的成績,以爭取最好的升學機會;入得到大學,就要謀取最高的成績,以爭取最好的就業機會。所以,教育中任何過程的意義,都只在於後果,唯有引發最有成果、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動,才有價值。所以,做義工,也只是因為履歷可以更漂亮,有利於換取更多機會。因此,在學子女花在單純內在興趣的教育活動,例如為滋潤生命而閱讀,由於跟成績無關,父母會覺得是浪費時間,誰不知這些才是養命的活動。

是時候向資本主義的邏輯說不!是時候向工具主義的倫理說不!

快樂童年是在街上蹦蹦跳跳,但不少家長及學童疲於奔命趕功課,戶外活動變得奢侈。(資料圖片)

重不可當與輕身上路

不再忽視「生的重」,才能正視「輕生」;是時候把「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放在議程上了。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成年人(尤其父母)很容易犯下這個錯誤:一來忽略了每個階段都有其意義(例如在頭10年把童真還給兒童);二來忽略了每個生命都有其節奏與獨特性(例如在10至20年歲期間,讓少年活出少年浪漫);三來忽略了擠壓效應會引爆,令人提早走到終點(例如自盡而未能盡年)。

為方便明白,讓我們用一個量化的比喻。若然每日要成就事情的重量是1個定量(例如10公斤),每日能承受的重量也是一個定量(也是10公斤),那麼「一天的重量一天當」,就可以健康地活着。但假如1天要承受未來3天的重量,壓力3倍增,那承受力就要加3倍。又假如今天的1個考試成績,要承受一生的成敗得失(一生的重量),那就會成為生命難以承受的重!

如何解決?一方面要源頭減壓(所以家長要學會「減少加壓」),另一方面要提升承受力(所以子女需要無重量、不用計算的內在興趣)──減壓、增力。但是要小心,父母對子女提升承受力的期望,又會構成另一種壓力,子女或會內化成自責或怨恨,出現惡性循環,堕入無法自拔的深淵中……

內在與甘苦

寫這篇文章,首先是希望讓讀者感到城中輕生的走勢,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然後期望讀者留意,如何避免不快事會發生在你我的家庭中。若讀者是父母家長,是時候要留意你們的子女(的「重量感」),甚至要改變你們為人父母的方式(減少加壓),否則若他(自盡)早走,會留下一個怎樣的記憶給作為父母的你?後悔莫及?

讓子女的生命(至少)時有一樣醉心的內在興趣,在其中體會到箇中的內在價值,最苦悶最孤獨時,依然可以一個人做到入神,又感到快活在其中,因而較為可以在黑暗偷襲時,借之存活,就是「借心醉超越心碎」。如何得知何為心醉?父母留意子女除了睡覺外,在最空閒與最忙碌時都會做的便是。父母會發覺,子女既享受到其中的愉快,但又捱到當中的辛苦──活在其中,雖苦尤甘。

一樣心醉以外,還有其他。有機會再談另一救法:「家長不單養自己子女的命,還要助人養命(例如易子而教cross parenting)。」

總而言之,為人父母的家長,請不要構成有份害命的因素,而應形成子女養命的源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