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遊,攞苦嚟辛!回憶卻是無價

撰文:撒拉夫
出版:更新:

大女兒出世後第一個夏天,首次一家三口去旅行,那時她還未滿 8 個月大。一些朋友聽見,反應出奇地大。

「傻㗎你!前世未捱過呀!?」
「好麻煩㗎喎,大個啲去都未遲啦。」
「咪話唔提醒你,貼錢買難受,你肯定後悔。」

機票酒店早已訂妥,一向我行我素,對這些話一笑置之。當然,總有一點點被拋窒:「真係咁嚴重?」

帶着還未戒奶的小孩去旅行,事前執行李是最惱人的(如此浩大的工程,當然留給心思細密的太太負責,呵呵)。尿片、奶粉、暖奶器、吹氣浴缸、藥物……我們甚至想過帶小飯煲,後來才知道有「真空暖壼」這偉大發明,可用來煮粥、煮稀飯。執執吓,已經填滿昔日兩公婆遠行三星期的兩個大行李箱,當中屬於我倆的東西,約佔總容量四分之一。餘下四分之三,都是屬於孩子的。

阿爾卑斯山
「你哋帶埋工人姐姐一齊去㗎可?」

帶姐姐出街,大概是不少香港家庭的習慣,我們可能是異數。

幾年來,我們帶姐姐與孩子一同出外的次數,屈指可數。兩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後來增至兩個),一次生、兩次熟。

我知道有些朋友把家傭視為家人,但我卻希望在旅途中,有真真正正只屬於我們和孩子的時間:他們平時已和家傭朝夕相對,假如連放假也帶着姐姐,我們還有什麼時間可以「獨享」孩子呢?

「咁細個去遊埠,一舊飯乜都唔記得,好嘥㗎喎,等佢哋大個啲先啦。」

我不知這是否港人獨有的「實效主義」思想,連旅遊享樂都充滿計算。從前我也這樣想,但自從與女兒第一次出遊後,想法徹底改變:一家人旅行,是一種共同經歷,也許孩子那刻真是「一舊飯」,然而那份喜悅與滿足,是全家人共享。我甚至覺得,整個過程會以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植入孩子心坎,將來跟他們重溫相片與影片時,他們會感受到當日與我們一起旅遊的歡愉。

孩子的記憶力也實在不能小覷。女兒兩歲時到過沖繩,三年後的今天,她仍間中提起名護那艘玻璃船,還有美麗海水族館的鯨鯊海豚,和她親手觸碰過的海星(我一直以為人對三歲前所有事都是沒有記憶的)。

這幾年,我們堅持定期出遊,大女與小兒坐飛機的次數,已超越我25歲前的總和。兩姊弟在海拔二千米爬繩網跳彈床盪韆鞦、走進森林觀賞壯麗飛瀑、在夜市首嘗魯肉飯牛柳粒與花枝焿、踏步於湖光山色前的羊腸小徑。年紀小小,讓他們體會別國風情與文化,擴闊眼界,比整個夏天學這樣學那樣填滿一星期七天,來得更有意義。

我認同,帶着孩子去旅行,的確有點「攞苦嚟辛」;然而這種「辛」換來的甜美回憶,絕對無價。

 

【編按:相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