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新奇有趣」的港鐵折扣回贈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石嘉誠

近日上班乘搭港鐵以八達通出閘時,出現了此程回贈的字句,才留意到原來港鐵從本年6月18日起至12月17日推行八達通每程回贈優惠。雖然港鐵已早於今年三月公布這回贈優惠,但此舉仍有如出奇蛋般令我感到有點「新奇」和「有趣」,特別是在閘機螢幕上特意提醒你已「被回贈」了的「貼心」措施。

在分享我見前,以下概括多項背景事實:

1. 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中有一方程式,以納入多種市場經濟和成本因素來計算出加價幅度,如計出的加幅不足1.5%,該年的票價就不會提高了,這是當年兩鐵合併中協定的。

2. 過往七年,港鐵根據機制每年加價,資料顯示2010年至2016年的加幅由2%至5.5%不等,七年加幅共累積25.2%。

3. 根據機制,2017年票價加幅計算結果為1.49%,因而票價維持現有水平。

4. 可加可減機制有定期檢討,2017年的檢討後,港鐵承諾未來六年,每年將有不少於六個月提供八達通3%回贈,等於坊間所說的九七折。下一次定期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為2022/2023年。

港鐵票價回贈的主因並不在於銷售推廣,而是一種為滿足市民大眾期望或政府要求而包裝出的一個產物。(視覺中國)

一般而言,每每提到有關港鐵票價的消息,多會與「加價」、「可加可減機制」或「折扣優惠」聯想起來,而「回贈」可謂甚少出現。當然,市民對「回贈」並不陌生,購物時商戶有回贈優惠,使用銀行信用卡有現金回贈,但就港鐵的回贈而言,我認為其性質與一般回贈並不一樣。先談一般購物交易上的回贈,是一種銷售推廣的措施,以少許價格上的優惠以引來額外的需求量,以提升總銷量,以我皮毛的經濟學知識所認知,就是供求彈性(“Elasticity of Demand”)的藝術吧,而客戶有享用回贈的自由選擇權,亦因為價格優惠而感到喜悅。然而,港鐵票價回贈的主因並不在於銷售推廣,而是一種為滿足市民大眾期望或政府要求而包裝出的一個產物,與商業銷售因素沒大關係,簡言之,是一門企業形象的公關行為,一種心靈回饋吧。作為客戶的市民大眾,對此「回贈」是被動的接受,並不感到是一種優惠,反而是應得的待遇。

另外,從數字上亦有一些有趣之處。港鐵承諾此3%回贈每年實行最少六個月,簡單計算一下,得出以全年平均而言,是1.5%回贈,剛好與以上提到可加可減機制上的每年1.5%加價門檻相符,令我覺得兩者可能存在關係。這次回贈優惠設有一個六年的承諾,做法上是少見的,就2017年而言,票價沒加但多了回贈,票價在回贈後的確低於2016年水平。那2017年後又如何?於可加可減機制下,票價加幅是一個未知數,而未來六年回贈優惠承諾期中,回贈百分比可能大多維持現在的3%,而受惠對象亦限於使用八達通的乘客,不涵蓋月票客戶。2017年回贈下的相對「減價」未必能在往後持續出現,折扣回贈方案並沒有直接地改變在可加可減機制下票價加幅是否合理的根本問題,只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總括以上,港鐵無論在票價上或是運作上,都緊緊地影響著民生。在票價上,市民甚少有參與討論或決策的空間,大眾是處於被動的位置,不論是票價加幅或是折扣優惠措施,只能默默接受。但我認為港鐵作為服務提供者,談及的企業社會責任並不只在於企業形象的包裝,與其費心思為這些小恩小惠作市場推廣,設計如何在車站內外及閘機上將「回贈」的訊息放大,倒不如實事實幹,主動提升服務及運作質素,市民自會用雪亮的眼睛看到的。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