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貧富懸殊是怎樣形成的?

撰文:關焯照
出版:更新:

2016年住戶收入分佈的調查結果指出,當納入除稅及福利轉移的影響後,反映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錄得0.473,較2011年的0.475低0.002,是有紀錄以來首次回落。

經過梁振英五年努力扶貧後,香港的堅尼系數亦只是下降了0.002,市民又豈會滿意呢?尤其是在過去八年多,本地樓價升了接近兩倍,業主的財富大幅上升,而無殼一族的財富則明顯落後。筆者不禁懷疑,假若將住戶的資產或財富分佈納入在計算堅尼系數之内,究竟現時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是否有真正的改善呢?

收入不均展示社會的收入過份集中於小部分人身上,從2006和2016年的住戶收入調查結果便可見一斑。例如,2016年的結果顯示香港最高收入的10%家庭佔全港家庭總收入高達41%,這比重差不多等如首80%的家庭所佔的比例42.9%(附表),反映香港收入不均的程度是頗嚴重的。但一旦將住戶的資産或財富一並納入計算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其結果可能令政府更加憂慮。

附表:2001年、2006年、2011年及2016年按十等分組别劃分的原本住戶每月收入(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佔總住戶收入的比重

十等分組别 2001 2006 2011 2016
第一(最低) 0.9 0.8 0.7 0.7
第二 2.3 2.1 2.0 2.0
第三 3.4 3.2 3.1 3.0
第四 4.5 4.3 4.2 4.1
第五 5.7 5.5 5.6 5.4
第六 7.0 7.0 7.0 7.1
第七 8.8 8.8 8.9 9.0
第八 11.1 11.3 11.5 11.6
第九 15.3 15.6 16.1 16.1
第十(最高) 41.4 41.4 41.0 41.0
合計 100.0 100.0 100.0 100.0
首八個組别 43.7 43.1 43.0 42.9

 

經濟學家B. Milanovic在其最新著作“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指出,環球住戶財富在過去十多年變得愈來愈集中於一小部分人手上,例如,在2000年,環球收入最高的1%住戶擁有全球住戶總收入達14.5%,但在2010年,這數字已升至15.7%。然而,環球財富最高的1%住戶擁有全球總財富的百分比卻由2000年的32%急升至2010年的46%。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和法國學院經濟學教授F. Bourguignon也曾發表過類似結果,他發現美國最富有的10%人佔美國住戶總收入40%,但擁有的總財富卻高達71%。

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揭示出一個核心問題,財富差距比收入差距更懸殊,筆者相信,假若香港政府把住戶資產納入在堅尼系數内,現時香港的收入不均可能比以往更嚴重,這想法與筆者在一年前所提出的「資產貧窮」概念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高收入住戶擁有的經濟和社會網絡的優勢較低收入住戶强得多,最終令貧富懸殊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

(視覺中國)

高收入住戶遠比低收入住戶更容易積累儲蓄,並透過不斷投資來增加財富,尤其是在金融海嘯爆發後,幾個大經濟體不斷量寬和大幅減息,促使高收入住戶可以利用借貸成本極低和流動性充裕的投資環境,作出大量投資。加上,金融市場迅速金融化,製造不少新穎金融產品,幫助高收入住戶能夠獲得豐利。

樓房和資產亦較集中於高收入家庭身上,這些財富產生出來的收入於過去幾年大幅跑贏勞工收入。另外,高收入人士透過手上的資產作為抵押,以獲取大量資金,為自己創造更多財富,但更重要的是高收入家庭較低收入家庭容易從貸款市場取得資金,這分别令這些家庭在聚積財富方面更具優勢。

不少公共經濟學實證論文指出,高收入住戶(或富有家庭)的子女入讀大學率遠高於低收入住戶(或貧窮家庭) 的子女,造成「機會不均」。這問題也可以伸延至個人健康和育兒兩方面。此外,勞動經濟學的文獻也表示,這三個因素對在低收入家庭成長的兒童確實產生負面影響,並減低他們上流能力,最終令政府難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