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要「有用」先睇書?難怪工具書最暢銷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這星期先有壹周刊賣盤的消息,論者皆言可惜,紛紛指在手機年代雜誌的前景堪虞;繼而有書展參展商看淡銷情的報導,坊間又有人慨嘆越來越少人讀書。

筆者曾經在出版社服務多年,一直有出版文學、歷史、傳記等學術味較強的書籍,對這問題有一點體會——就嚴肅內容的書籍而言,有興趣看這類書的人,從來都是極少數,減無可減;上述類型的書能賣超過一千本,就相當不錯了。經營書店的朋友都知道,除了工具書以外,最受歡迎的書籍不離這幾類:

1. 旅遊玩樂;
2. 飲飲食食,包括食譜;
3. 占卜星相,特別是在農曆年前後;
4. 股市熾熱的時候,投資書也會熱賣。

總體而言,都是一些比較輕鬆或實利性的書種,和深度閱讀沾不上關係。

從前尋常百姓沒有機會接觸和擁有書籍,直至15世紀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知識才能夠廣泛傳播,間接催生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我們今日生活上種種方便和享受、以致西方較開明的政治體制,都可以追源到六百年前的印刷術發明。書籍的廣傳令知識普及,但真正的精英比例上永遠屬少數,他們必定要在其專業範疇內專注下苦工,而專注力和深度閱讀有莫大關係的,英國心理學家 Vaughan Bell 形容,閱讀是一種違反天性的行為;因為這要求人類在一段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靜態的物件上,腦部要短暫停接受文字以外其他訊息,集中理解文字和串連上文下理,再將自己的知識、經驗聯系和比較;科學家利用現代腦素描科技分析,發現深度閱讀可以令大腦不同部位活躍起來,訓練腦筋靈活。

英國心理學家 Vaughan Bell 形容,閱讀是一種違反天性的行為。(視覺中國)

網絡、電腦和智能手機普及的好處是資訊更流通,同時卻產生用戶專注力下降的副作用,很多人已沒有耐性由頭到尾去完全一件工作,但有人竟給這現象冠以一個美好新名稱「multi-tasking」,吹噓此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工作技能之一;實情是大量研究指出,「multi-tasking」會減低效率,不利思考,工作的質和量都受損。最令人不解的,「multi-tasking」有害無益並不是為甚麽秘密,上網一查就會有很多文章,但仍有很多人誤信是優點,所以資訊流通不代表人會更聰明,相反,筆者相信資訊科技發達年代,聰明人越來越少,愚昧人卻要增多。

要成為聰明人,趁書展去選一些真正的書來閱讀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