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以為增加行人專用區就可以?「易行城市」談何容易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德仔

作為穿梭德輔道中的上班族,又是 116萬「新界牛」的一分子,每天不是在鐵路上變成「沙甸魚」,就是在巴士上無奈的等待,虛耗光陰之餘,也磨滅鬥志。我倒期待著這種無盡等待結束的一天。在早已習慣忍受劣質空氣中,我從巴士站到辦公室狹窄的路途中,睡眼惺忪的我與行人摩肩接踵,時而要避過迎面以來載滿貨物的手推車,又要閃過樓上的冷氣滴水,最後繞過施工中的小地盤,才能走完這場微型「障礙賽」,安全到達公司。

香港的急速、高效生活,市民早已習以為常。高密度城市令購物、生活、工作盡在一小時生活圈內,十分便利。奈何此引伸嚴重的交通問題,跨區工作所帶來的交通超負荷,一時三刻解決不了。然而,我們可嘗試令城市變得更「易行」,或許這是改善交通擠塞和空氣質素的出路。

真.行人專用區 ?

說到易行,旺角的行人專用區無人不曉。但街道卻遭各大電訊商的營銷攤擋盤據。當你站在狹窄的街道中,「大媽舞」、「印度咖哩」的吵聲不絕於耳,彷彿令人察覺此地不易久留。當「行人專用區」不能留住行人,附近的租戶及住戶亦覺雞犬不寧,傳統的行人專用又是否真的「易行」?我相信大多數香港市民期望的不是多十個旺角行人專用區,而是屬於香港人休息的公共空間。

傳統的行人專用是否真的「易行」?(視覺中國)

德輔道中的「障礙賽」

在德輔道中生活的我,當然不希望每天上班都是重複地穿越障礙賽 。事實上,位於香港中心地區的德輔道中是交通最繁忙的道路之一,除了電車外,有逾七十條巴士線行經。域多利皇后街到畢打街的平均每日交通流量更接近一萬六千架次。巴士每天以每小時十公里龜速行經德輔道中,加劇空氣污染問題。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與科大環境研究的《電車沿線PM2.5污染》研究報告已指出,德輔道中的PM2.5平均濃度最高,接近每立方米五十五微克。

去年將德輔道中變成行人專用區的嘗試,開放馬路予行人,搖身一變市民隨意使用公共空間,主辦單位稱當日發現德輔道中的 PM2.5 平均濃度 為26.3微克/立方米,比干諾道中(37.3微克/立方米)及皇后大道中(36.9微克/立方米)分別低41.8%及40.3%。筆者對此也眼前一亮,究竟這個曇花一現的景象可否變成永恆?

德輔道中變成行人專用區將會是另一場大型的「障礙賽」,不但要在技術層面上考慮交通行車的影響,在政治上說服區議會等不同界别人士,最需要還是發揮「易行城市」精髓,妥善地將道路空間轉變為景觀怡人及以人為本的通道,為街道注入活力,連結社區各個群體。我在想,市民都盼望跨過障礙一天的來臨。

未來的契機

民間團體早於2000年努力,倡議改革德輔道中,讓道路變得易行。 隨著中環灣仔繞道,沙中鐵和其他新建的港鐵項目將相繼落成,落實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又如箭在弦,這該是政府研究改劃德輔道中作為行人專用區的重要契機。

林鄭月娥說要推動香港為「易行城市」,將推出一系列措施,如鼓勵市民「安步當車」,在明年選定兩個地區研究試行創新及舒適的步行環境,興建多新升降機接駁行人路,方向絕對值得支持。香港能否像首爾的清溪高架道路一樣,將交通幹道改變成世界級的公共空間,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去年德輔道中曾變成行人專用區。(資料圖片)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