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諮詢.博評】如不提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只是以偏概全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幾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細水流長,內容豐富,哪一件事才算是雞毛蒜皮?哪些事才應該放進教科書,可能可以爭辯一百年。秦國一統天下,滅掉六國是否侵犯別國主權和領土?成吉思汗入侵中原是否外國勢力干預朝政?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是否觸犯叛國罪?愛讀中國歷史和教育局負責課程的官員相信也解答不了。與其花時間逐件事件去討論,在公開場合向公眾和傳媒挑機查問對六七暴動的了解,不如參考通識教育的課程和教材安排,讓老師自行尋找材料。教育局重啟中史科以古今並重為理念,更重要的,是讓同學和年輕人以古鑑今,從歷史中獲取知識,明辨是非和汲取經驗。

教育局的官員在記者會不屑態度,不但無端惹怒傳媒,讓課程諮詢內容失焦,也違背了內地部門在背後大力推動國民教育和中史科的初衷。現代官員開明,最想是年輕本地學生通曉國情和中國歷史,避免整個學習生涯,對國家和歷史一竅不通,只是掌握技術和語文等。教育局相關官員在未來向傳媒、議員和公眾解說時,宜多花時間闡述課程的內容設計的理念和原意,盡量增加中史課程的趣味性,而非纏繞於個別例子和執著於口舌之爭。

客觀全面鋪陳歷史乃不可撼動的課程理念

將中史課納入初中必修科,建制和泛民陣營當然也有著不同的盤算和不同的演譯。建制派認為加強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便可提升學生對國家和國民身分的認同感。泛民則希望學生可在中國近代歷史中,認識國家問題,反思發展、民主和歷代興衰帶來的啟示。然而,世人都沒有水晶球,實在無法預料和判斷學生在修讀中史課後的反應和得著。與其把學科當作洗腦工具,對於網絡資訊爆炸成長的下一代,課程內容只是材料,學生們其實不少也懂得判斷和思考。教育局在推行課程時,應該客觀和保持中立,交給專業人士和學者去設計課程,撇開政治考量,以相對客觀的方式陳述歷史,列出各個朝代的發展、興衰原因、政策利弊等,讓同學們多方面思考。同樣地,類似六七暴動及六四事件等政治敏感議題,實在不需忌諱,課本不提,有興趣的同學也自然會在其他途徑找到真相。

楊潤雄出席活動時表示,中國歷史有很多的事件,課程綱要難以列出每件事。(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面對刁鑽政治問題 毋需激動

中史必修科與國民教育科借屍還魂少不免會扯上關係,傳媒及社會各界人士關心也是人之常情。教育局官員一句雞毛蒜皮,在席的專家反問記者六七暴動發生時在哪,傲慢的態度讓人看到的是作賊心虛。然而,既然官員有勇氣,力抗國家教育部長陳寶生認為特區有責任推動國民教育的言論,強調課程發展工作由2013年開始,沒因任何人發表的意見而影響工作,卻無耐心回答記者其他課程問題,著實令人費解。倒不如想想,如何解決老師們設備和教學輔助工具更好。現時教師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認識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增加學生的歷史的興趣。如果能夠每個月到博物館參觀,定期到內地交流固然好,但是老師們行政工作量大,大多只能在課堂依書直說。如何局方能夠多給資源學校,善用AR或VR技術讓學生走進歷史的場景,說起書來自然也更生動有趣。

議員和官員應該多想辦法和認真地做好中史復推的議題,不要將有關問題政治化,只著眼於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忽略了學生的福祉,否則香港的教育制度只會繼續沉淪下去。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