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來稿】學生無興趣,你花幾多個億都無用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陳嘉豪

若論現時中小學界最hot的議題,非STEM莫屬。STEM 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的縮寫,源於美國科技人材斷層,政府急欲尋找新血,在中小學階段積極推廣STEM,旨在吸引年青人積極投身R&D行列。一石激起千重浪,這股STEM風氣便由美國蔓延至全世界。

當香港接過這STEM的project後,教育局便一如以往般大灑金錢。情況有如一位父親發了筆橫財,高興之餘向眾子女一筆過發放非經常性零用錢,前提是不能亂花。於是有人買高達模型、有人買波鞋、有人睇演唱會、有人買accessories、有人換手機……總之自由發揮,各自精彩。現實版是每間學校拿了二十萬後,你有你買Micro:bit,試Arduino、我用我嘅3D打印、佢有佢玩無人機,總之學生人手一件智能玩意,老師可以向學校交差,學校可以向教育局交report,政府又可以claim在教育上「投放」了幾多個億,推動創新科技教育,何樂而不為!

話說好多年前,香港教育亦曾經好STEM。曾幾何時,升讀大學的電子工程、電機工程、純科學等學系是不少中學生的夢想,現已被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等學系取代。曾幾何時,不少中學都提供設計與工藝(D&T)一科,現在D&T房已化身成「迷你倉」或已「改變用途」。曾幾何時,報考中學文憑試高階數學(M1或M2)的學生人數佔全部考生人數的兩成多,現已跌至一成三左右。

(Getty Images)

為何近幾年同學們對科學的熱誠迅速冷卻?相信是跟香港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轉變有關。政府長期重地產金融、輕創科研發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的科技研發開支佔全國GDP2.8%,毗鄰的深圳亦已佔3%,但香港僅佔0.73%。在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誘因和途徑投身前景不明科研行業。

STEM內的科學和數學已是中小學的恆常科目,要做STEM大可不必勞師動眾,可先把焦點放在興趣培養上。科學源自人對自然的好奇心。科學精神講求觀察、歸納、求真、驗證。真正熱愛科學的人會打爛沙盤問到篤,尋求答案。我不覺得多看《學是學非》、《創科導航》等節目、到科學館參觀和閱讀科學雜誌會比砌機械人「輸蝕」。可惜我們的教育制度只着重考試和成績,大量的操練、緊迫的課程令發問(尤其涉及問考試範圍以外的知識)變得奢侈。

就以學習數學為例,最理想的流程是「數字 -> 概念 -> 抽象 -> 計算」。可是為了騰出時間「做數」(即操練),老師們往往只是輕輕帶過(甚至連提也不提)最重要的「建立概念」部份。試問同學縱然懂得計算,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哪裡可以培養出學習數學的興趣?最弔詭的是,當家長發覺子女的數學成績不理想,一口咬定是因為他們懶惰「做唔夠數」,便越強迫他們做更多補充練習,子女便越抗拒,成績便越差,惡性循環便是這樣煉成的!

在此我想分享一次個人經歷。當時我是一位初中數學教師,那是考試前最後一節課,本想跟學生隨便做書上的問題當溫習。怎料甫一進課堂,便發現他們把原本枱櫈位置移動了,分成5組坐着。原來是上一節通識課要他們這樣坐,方便分組討論,他們亦懶得把枱櫈搬放原位。於是我因利成便,來了一個試前數學分組大決戰,把題目寫在黑板上,每組同時派人出來計算,做完一個topic再做另一個,如是者便完成所有課題的溫習。「用短除呀!」「唔係咁計呀!」「快脆啲啦!」打氣聲夾雜歡呼聲此起彼落。可幸這種「掌門人」式的自high並非來自低俗遊戲,而是實實在在顯示他們數學的本領!

每位老師都可以好STEM。沒有人recognize不要緊,只要能令學生對STEM增加好感便已經很不錯了。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