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教育局長子女讀國際學校?順應祖國潮流而已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新一屆政府成立四個多月,教育局因副局長任命、三十六億元撥款、中史初中獨立成科、直播李飛講話、國歌法等一連串大小議題長期受媒體關注,但一直沒出大亂子,直至最近局長楊潤雄要為兩名子女在國際學校一事解畫,才弄得少許尷尬。

不過讀者如果誠實一點看這問題,香港以至內地,有多少家境較富裕家長没有想過將子女送到國際學校(香港還有直資),以便將來到外國升學?去年經濟學人雜誌發表一篇文章《從中國到長春藤大學的長征》 (The long march from China to the Ivies),引述胡潤研究報告,指國內80%的富裕家庭計劃將子女送到外國讀大學,香港沒有類似的研究,但可以想像比例絕對不會低。

經濟學人文章詳細描述一位解放軍將領的女兒 Monica Ren 申請到美國留學的過程和心路歷程。Monica 自小接受純正愛國教育,成績優異,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就讀,該校歷史悠久,家長都非等閑之輩,學生極大機會順利進入北大、清華等學府,前途無限;但 Monica 不甘留在一個將人訓練成一式一樣的制度下成長(「to make everybody the same」),15歲的時候鼓起勇氣向父母說:「我厭倦了像機器一樣操練考試,我要去美國讀大學。」兩句話換來全家連日的靜默。後來 Monica 得到父親支持在高中第二年(即中五)轉到北師大實驗中學的國際部、光顧出國留學顧問為她安排合適的課外活動和考試培訓、又飛到香港參加SAT考試,去年如願以償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系。 

張倩儀所著的《大留學潮》,深入記載和分析中國的留學潮。(書本封面)

像 Monica 一樣追求出國教育夢的例子在中國和香港都十分普遍,去年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人數超過30萬,連同其他國家更達50多萬。國際學校、出國留學輔導、遊學團、英語補習等都是賺大錢的生意;對一般人來說,就讀國際學校和出國的種種費用,絕對是不輕的負擔,但現代家庭一般只有一至兩個孩子,父母希望子女獲得最好的教育,十分自然,特別是在今時今日的政治環境下,平民、高官以至解放軍也是常人,大家都想為下一代準備一條青雲路。

資深文化人張倩儀兩年前出版《大留學潮》,深入記載和分析近200年,中國學生一改傳統大規模到東洋、西洋的留學潮,透過發掘各式各樣留學生的故事,折射近代中國的坎坷歷史。長達30萬字的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陳毅元帥的兩句話結束:「我希望中國辦幾個真正能求學問的學校,等學生畢業後才送他們出來遊學 。」我相信陳元帥所說「真正能求學問」的地方,必定是有思想和學術自由的 。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