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手記】為何科技愈進步,時間愈不見使?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表姐妳好嘢》中的一段。鄭裕玲飾演的「表姐」來香港交接犯人。完成後,梁家輝演的香港督察帶表姐參觀,介紹到一個最新的電腦系統,香港督察自豪地說:「以前三日先做得完嘅工作,依家半日就搞掂。」表姐立刻反問:「咁剩低兩日半做咩?」
李立峯
電影《表姐你好嘢》擷圖

每年5月初,當見到朋友或因公事接觸大學以外的人時,寒喧時對方往往會問:「上完堂未呀?大學放暑假喇喎?」我通常回答:「暑假係學生放嘅,我哋邊有㗎。」視乎情況,我可能再解釋:「都仲有好多會開㗎,暑期有暑期要處理嘅行政工作,又要去conference,喺香港就集中火力做研究,仲有研究生論文答辯,都好忙㗎。」

這答案,至少就我個人狀況而言,並不完全是騙人的。單是過去兩個星期,就收到3份博士論文的第一稿,加起來800頁。

不過,亦要承認,一踏入5月,工作節奏以至校園的氣氛的確會放慢。就算仍有不少工作,時間控制也會較有彈性。所以有時也會趁暑假做點平時做不了的東西,譬如跟一些研究生搞為期一兩個星期的專題讀書組。

去年就搞過一個,主題是「社會加速」(social acceleration),也就是社會和日常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問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有時跟學生一起,在沒有壓力之下討論一些社會、文化和傳播現象,是個rewarding experience。

選擇社會加速這個題目,除了因為跟個人生活體驗相關外,也是因為發現一些歐洲社會學家,對該題目做了些有趣的分析。他們提出了一個一針見血的問題:

現代科技使我們可以用愈來愈短的時間完成既定工作,但很多人卻越來越覺得時間不夠用,點解?
圖片來源:iStock

這問題令我想起《表姐妳好嘢》中的一段。鄭裕玲飾演的「表姐」來香港交接犯人。完成後,梁家輝演的香港督察帶表姐參觀,介紹到一個最新的電腦系統,香港督察自豪地說:「以前三日先做得完嘅工作,依家半日就搞掂。」表姐立刻反問:「咁剩低兩日半做咩?」

在劇本設計中,這是一個笑位。但如果認真想,表姐問的就是社會學家的問題──科技幫我們省下的時間,去了哪裏?

科技提升效率 工作量同樣增加

對以上的問題,較簡單的答案之一,是expected productivity也在急速上升。即是以前我們要用半天完成一個工序,但每天完成1次就夠了,所以用的就是半天。現在我們可以用兩小時完成同樣的工序,但卻可能被要求完成那個工序3、4次,又或者,在那工序之外,多了很多新的工作,需要的時間反而更多。

資料圖片

另一個答案,跟傳播科技有關。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確使我們生活更方便,更容易跟他人聯繫,但這亦意味着我們更容易「被人揾到」,包括被上司和同事揾到。工作和閒暇愈來愈難分割,人們亦愈來愈難為「你揾我唔到」找藉口(尤其當大家睇到你已經閱讀了手機短訊時)。無時無刻在與別人聯繫,其實不完全是件好事。

社會敵視「虛耗光陰」 推動社會陷入加速循環

抽象而複雜的答案也有很多,其中之一由德國學者Hartmut Rosa提供:科技發展加速,帶來社會轉變的加速,社會轉變加速又加快了日常生活的節奏,為了應付日常生活節奏加快帶來的問題,我們又繼續發展科技,結果形成一個加速循環。而這個循環的每一環節,又由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持續複雜化,和主流意識形態對「虛耗光陰」的敵視來推動。

不過,Rosa也指出,社會加速不是完全一面倒的現象。首先,對速度的追求有時會意外地帶來減速的效果,就像有人開車超速釀成意外,反而導致大塞車。更重要的是,人們在面對社會加速帶來的壓力時,也會主動追求放慢節奏,所以有人提倡慢活,有人走去禪修。而大部分人,至少會嘗試在愈見繁忙的生活中,安排一些減速的空間。

幾年前,太太試過參與一個為期12天,全程不准開口說話的禪修營,手機當然要事先沒收。這種東西,我參與不來。對我來說,偷得浮生半日閒,就是如果家人因工作不回家吃飯,而自己時間許可,天氣不錯的話,從中大到東涌食晚飯,再坐巴士到大澳,然後在平日晚間寧靜而緩慢的氛圍裏,坐在街燈下的長椅上看書。

(Getty Images)

但近兩年忙得基本上沒機會這樣做了。結果,調整節奏靠的就是離開香港。就算是因公幹到外地,節奏上都比在香港輕鬆。無論是到外地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學,前前後後逗留多一兩天,已算是放慢步伐的機會。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