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只是巫術而已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幾位母親似是而非又七嘴八舌地,說明何時入學最好,在中學及大學時期讀科學的我,覺得這說法似巫術多於理論,並沒有科學根據。學術界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當中有兩位得獎人與香港有聯繫,他們分別是曾就讀於培正中學的崔琦,以及香港聖若瑟書院的高琨。根據報導,他們在中小學時代並不像今天很多人說的贏在起跑線,以今天的理論來看,人們起跑了,他們遠遠地落後。
李兆波
Irene於節目中表示,由於長子並非年頭出生,因此難入讀名校,形容已輸在起跑線。(節目截圖)

最近有電視節目指要「贏在XX前」,幾位母親振振有詞地說出道理。看真點,電視台要有收視,而節目也是有贊助的,因此要有綽頭才可以吸引觀眾。

兩位港產諾貝爾獎得主 都輸在起跑線

幾位母親似是而非又七嘴八舌地,說明何時入學最好,在中學及大學時期讀科學的我,覺得這說法似巫術多於理論,並沒有科學根據。學術界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當中有兩位得獎人與香港有聯繫,兩位都是拿物理學獎的,他們分別是曾就讀於培正中學的崔琦,以及香港聖若瑟書院的高琨。

根據報導,他們在中小學時代並不像今天很多人說的贏在起跑線,以今天的理論來看,人們起跑了,他們遠遠地落後。

Microsoft創辦人蓋茨沒有從大學畢業,但他在科技界及商界的成就無人不識。(Getty Images)

此外,Microsoft 創辦人蓋茨沒有從大學畢業,但他在科技界及商界的成就無人不識。

另一位是鼎泰豐的楊紀華,同樣以今天的起跑線巫術理論,他們一早已「輸」了。

在學成就 與人生成就甚少掛勾

起跑固然重要,但從來一個人的成就不是在幼稚園內拿了什麼獎,或是參加了一些比賽,或在大學內拿到一級榮譽。這些都是好的東西,但離開學校以後,甚少會再提起求學時的獎項,除非那人後來得到一定的成就,便有可能在年報或其個人履歷內,提及那些獎項及畢業的榮譽等級。

老實說,香港以至全世界有那麼多的大學,一級榮譽算不得什麼,最多是在大學時可以多拿一些獎學金而已,況且A大學的一級榮譽又與B大學的不同。工作數年以後,亦沒有人會再提起畢業時的榮譽或拿過的獎學金。

講求輸贏 或令小朋友失去更多

贏在起跑線不是全無作用,它可以令小朋友入讀好的學校,好的環境當然可以令人更好地學習,但好的環境也令人失去了解決困難的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要求,如責任感、禮貌等。

有學生在收到升中派位結果後落淚。(資料圖片)

贏在起跑線的理論肯定令不少針對小朋友的學術機構賺得盤滿缽滿。學習本身不是錯,但以贏別人為目標,卻是思想狹隘,因為學習與運動不同,不是講求輸贏,而是生存的要求及修養。

對比什麼贏在起跑線,智慧來得更重要,有智慧可以令人明辨是非,不容易被騙,更有能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從來很少人由頭帶到尾,更多的是有起伏,讓個人有成長。只着眼於贏在起跑線,當遇上困難時便不懂得如何面對。那些看似贏在起跑線的,當留意他/她們在35歲以後的表現,那時他/她們的父母可能才發覺「贏在起跑線」似是巫師的口號多於實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