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讀完大學,先問政治立場吧

撰文:蕭裕均
出版:更新:
在文憑試一放榜便要求狀元公開地作政治表態,就算狀元能講出自己的立場,也未必是他們的真正選擇,極可能只是他們一直以來家庭社經背景、中小學教育體制下學習模式的反映。真正的選擇,是要在擁有自由的情況下作出的,而大學生活正是提供了這種自由。
蕭裕均
早前DSE放榜,有狀元因自言「無政治立場」遭傳媒揶揄。(江智騫攝)

近年,每逢中學文憑試放榜,傳媒訪問應屆狀元的焦點都會放在他們的政治立場上。今年也不例外,4 名狀元被記者從醫委會改革問到對特首的看法。驟眼看來,要求狀元作政治表態已是傳媒在放榜日的指定動作,而某些媒體對狀元回應政治或社會議題時的答法,亦好像已有既定的詮釋範本。常見的是把肯作政治表態和答得有紋有路的與不肯表態的比較,繼而「探討」後者是否高分低能,只懂讀書,對社會政治議題不聞不問。

然而,香港普羅大眾對青年(尤其剛中學畢業的)應否這麼快作政治表態依然眾說紛紜。這邊廂,有人認為在這年代,青年除「讀書叻」外,也需具備一定的時事觸覺,對政治和社會議題有一定的敏感度,甚至認為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和社會運動後,青年不僅應關心時事,更應主動表達個人看法和立場;另一邊廂,亦有人認為傳媒要求狀元作政治表態,還是過早。

筆者屬於後者。不是不認同中學生應對社會時事有基本的態度和觸覺,而是認為敲問一位即將接受大學教育的中學畢業生之政治立場,其實有違大學教育的理念,亦會縮窄了他們日後的摸索空間。

香港大學校園。(資料圖片)

上到大學 才有空間探索價值觀

一直以來,香港的中小學課程都十分規範和考試導向,學生幾乎是被迫學習的。因為公開試的限制,每天的課程都是固定的,不單可選修的科目有限,老師能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範圍也十分狹窄。另外,被編入中小學課程的文章或內容,主要都是在社會上已有一定共識的,所以學生很難在正規課程內接觸到較具爭議性的議題。

雖然大學教育也有一定的課程設計和學習目標,但對學生來說,自由度已較中小學時高很多。除每學期的必修科外,學生還可因應一己興趣報讀其他學科的科目。而且,現今大學教育強調的,已不只是書本上和課堂內的知識,所以也鼓勵學生參與各式課外活動,包括校園內的學會、社會上各公私營機構的實習,甚至是社會運動。

對大學老師來說,雖然也有一定的教學範圍和指引,但並沒有硬性規定什麼要教,什麼不要教。這樣的教學自由,不單能讓老師設計心目中最適合把知識傳遞予學生的教學法,就算是同一科目,10 位不同的大學老師,也可有 10 種不同的上課模式、主題內容和分析角度。有的老師更會緊貼時事脈搏,在課堂上與學生一同分析、討論和思考社會上最具爭議性的議題,教導學生如何從不同的理論和分析角度切入。

此外,大學是一個大熔爐,有不同背景、政見和思想的大學老師。大學教育其中一個目的,便是要令青年在一個滙聚不同思潮的空間中摸索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不同的大學老師也會因應自己的學術訓練、教學和人生經驗,在課堂內外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知識、價值觀、社會觀和世界觀。

兩位來自女拔、同樣矢志讀醫的狀元。(羅君豪攝)

何不多等幾年 再了解其真正選擇?

總括而言,大學生活的 4 年,青年們既能擺脫中小學死板的教學和課程框架,亦還未需要承受工作或家庭壓力,可說是人生中最自由的 4 年。

在文憑試一放榜便要求狀元公開地作政治表態,就算狀元能講出自己的立場,也未必是他們的真正選擇,極可能只是他們一直以來家庭社經背景、中小學教育體制下學習模式的反映。

真正的選擇,是要在擁有自由的情況下作出的,而大學生活正是提供了這種自由。狀元既然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傳媒為何不多等幾年,待他們經歷大學教育洗禮後才請他們表態,再請他們細述探索其政治立場的心路歷程,豈不是更有趣?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