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One停業】消失的不只是書店,更是思考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在一個不重視書店及反思的社會,閱讀只是為了功利,每個人都在社會固有的框架下自我打轉,營營役役,不斷強化既有信念與偏見,最終真的只會「閱讀愈蠢」。我們心中一直欲見到的一個有思想、有生命、有活力、有創意的城市,只會永遠成為空談。
黃偉豪
香港的大型書店 Page One(葉壹堂)被迫結業,使人黯然神傷。(梁煥敏攝)

香港的大型書店 Page One(葉壹堂)被迫結業,使人黯然神傷。餘下的大型書店,誠品強調生活品味多於書本及知識,「三中商」(三聯、中華及商務)又有較濃烈的政治色彩。一葉知秋,頓成為「葉壹」知秋,不只代表書店的消失,更加是思考的消失,一個時代的過去,更多問題的降臨。

大型書店在香港消失,可以純粹是商業模式轉型,網上書店逐漸取代實體書店。在美國,也有知名大型連鎖實體書店博德斯(Borders),因抵擋不住網上書店如亞馬遜(Amazon)的激烈競爭,在 2011 全線結業。

但香港情況有點不同。香港面對的,不是單純香港人用什麼途徑(書店或網上)買書的問題,而是香港人不喜歡閱讀,愈來愈不願思考。

在美國,也有知名大型連鎖實體書店博德斯(Borders),因抵擋不住網上書店如亞馬遜(Amazon)的激烈競爭,在 2011 全線結業。(Mike Kalasnik / Wikimedia Commons)

功利讀書文化 思考嚴重退化

試想想,在街上看見有人認真閱讀,而這個人不是為了急於應付考試的學生,他看的亦不是教科書,是一個十分難得的現象。甚至愈來愈多人提出「窮人才讀書論」,指出只有窮人才需讀書,因為他們要改善生活。古語有云: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真宗《勸學詩》

這是延續過往千百年來中國人功利、短視和狹窄的讀書文化。不閱讀,沒有新知識的剌激,很難有真正的思考。

但有閱讀也並不代表有思考,在未有 Google Map 及網上字典的時代,長期佔據香港人熱門暢銷書榜的,永遠也是地圖及字典,相信很少人會認為參考這些工具書便是閱讀。

閱讀的人少,懂得享受閱讀的人更少之又少。每年書展往往是展銷會,最後更是淪為散貨場,知識被「斷斤秤」地買走。

在街上看見有人認真閱讀,是一個十分難得的現象。(資料圖片)

令人更感憂慮的是,即使在大學,閱讀風氣也愈趨淡薄。學生往往寧願花六、七千元買一部手提電話,也未必願意花數百元在教科書上。而且也愈來愈多學生依賴 PowerPoint,而非書本來學習和溫習,這是一個嚴重退化,因為 PowerPoint 經常無 power 也無 point,是一些經過別人過濾,以便易於吸收的即食「雞精」內容,長期使用,只會減少用腦,降低發掘及整合知識的能力。

沒有思考的城市 只會「閱讀愈蠢」

在一個不重視書店及反思的社會,閱讀只是為了功利,每個人都在社會固有的框架下自我打轉,營營役役,不斷強化既有信念與偏見,最終真的只會「閱讀愈蠢」。我們心中一直欲見到的一個有思想、有生命、有活力、有創意的城市,只會永遠成為空談。不要說什麼知識型社會,就是了解生活,認識自己,參透人生的基本能力也逐漸失去。

一個沒有思考的城市,也是一個寂寞,孤單,沉悶,枯燥的城市。只希望香港不會最終成為一個蠢人社會。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