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博評】開發郊野公園:一場土地觀念的洗腦運動

撰文:陳劍青
出版:更新:

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終於首次在內文提及開發郊野公園,消息人士澄清只是叫公眾考慮一下。我認為大家現時仍然未明白事態的嚴重性。

梁振英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建議公眾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土地興建公營房屋及老人院。(資料圖片)

「土地掩眼法」司空見慣

大家未必有留意,這兩年來發展官員聯同建制專家、學者和智庫,已不斷在唱和着一套新「土地儲備觀」,想逐漸扭轉香港人既有對郊野公園作為「香港後花園」的想法,將山林資源想像成未來「房屋土地儲備」。

因而施政報告叫大家「考慮」,我認為不只是一個溫馨提示,背後隱含着的將是一場土地觀念的洗腦運動,而這份施政報告留下的是對既有郊野公園概念宣戰的藥引。

有讀過報告全文,會看到開發郊野公園段落的行文,是相當此地無銀的:刻意強調開發郊野公園能用來做老人院及公屋等「非地產發展」。不斷強調現屆政府沒有開展任何發展研究,那又如何知道郊野公園是適合做這些「非地產發展」呢?

有地說成缺地、加息令樓價跌說成他的土地供應漸見成效、過往起不夠公屋就說未來目標會大幅增加,現屆政府慣用的「土地掩眼法」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了吧。只是當政府直接對你說開發你的後花園,你會覺得不合理,但當他改了個說法:「我們在其他地方劃多些郊野公園出來,那我跟你拿一點低生態價值的地方開發也不為過吧」那你就覺得合理了?但事實上將現時紅花嶺名義上「劃為」郊野公園,數字面積上多了,但根本上沒有令我們的山林資源變多呀。

跳出數字計算的幻象,關鍵問題在於郊野公園邊界內的土地,一旦有一塊可被改作房屋發展,那40年來整套郊野公園概念就毀於一旦了,而房屋土地儲備的新觀念就可找到他第一個落腳點,骨牌亦將隨之倒下。

一日不消滅地產霸權,一日寄望能夠保存郊野公園亦只是空談,開發郊野公園只會一直是香港城市揮之不去的夢魘。(資料圖片)

開發郊野公園=打破高地價政策?

過往在辯論郊野公園廢存的場合,我聽過有種很有創意的說法遊說公眾,會指郊野公園是英國人用來限制土地供應的高地價政策,於是保護郊野公園就是維持高地價政策,開發郊野公園亦代表着打破高地價政策的方法。這是錯的。要打破高地價政策有各種方法,如改變土地分配比例、空置稅活化單位存量、規管資金流入土地市場、在高價賣地以外開拓供應便宜土地渠道等;就算開發了郊野公園土地,也不代表他就會打破高地價結構,例如政府仍然可以儲起土地資源慢慢「擠牙膏」賣地,而這也是政府一貫的土地發展思維。

我猜很多不太關心土地爭議的普通香港人,只是希望政府會放過郊野公園,但我認為我們無法繞過土地爭議來談保護郊野公園的。一旦郊野公園已被土地利益集團盯上,這套開發思維不會因登山一天的林鄭登位而消失。一日不消滅地產霸權,一日寄望能夠保存郊野公園亦只是空談,開發郊野公園只會一直是香港城市揮之不去的夢魘。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