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推動手語第一步:政府帶頭設手語翻譯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2017至2018年的財政預算案已在上周公布,社會的焦點便是各項「派糖」措施。不過,在一大堆數字之中,仍有一件事情吸引到我的注意,就是電視台播放的財政預算案記者會上,終於設有手語翻譯,而較早前的施政報告亦有同樣安排。
對聾人來說,當然是一個喜訊,因為他們不再被排除於這些重要資訊之外,能夠平等地融入社會。

立法會、法院、警方等,對手語傳譯需求有增無減,會以時薪或外判方式聘用傳譯員。(資料圖片)

文:梁耀忠(立法會議員)

當然,推動手語普及仍有一條漫長的道路。但高興的是,政府如今願意踏出重要的一步,必然有助將來進一步的改善和推廣。

上月,我在立法會提出「爭取手語成為香港官方語言」的議案。雖然議案在建制派議員棄權下被否決,但慶幸得到社會不少關注,加上不同聾人團體及朋友在議案被否決後,仍努力遁各方途徑爭取提高手語地位,令大眾更認識及支持手語。

政府今次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記者會中安排手語翻譯,固然值得讚賞,但仍有所不足。有聾人朋友便反映,在螢幕上顯示手語翻譯的框架影像太小,難以看得清楚。

另外,政府其他部門目前大多數發佈資訊的渠道依然沒有手語翻譯,而各前線部門及公營機構情況亦一樣。早前便有聾人因無法與不懂手語的警員及醫護人員溝通,被誤當有精神病而遭困於青山醫院。因此,政府應更積極推廣手語,及需多聽聾人的意見。

手語的不普及,除了為聾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外,更令他們在現行教育制度上遭到歧視。2010年舉行的第21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正式承認過去禁止聾人教育使用手語的決定是錯誤,並確認了手語在聾人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奈何,在現時香港推行融合教育制度下,不少聾童入讀主流學校。然而,主流學校欠缺資源,往往只能著重於口語教育,忽略手語教育,有礙聾童學習。

「社會共融」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普世價值,世界上不少國家,包括新西蘭、津巴布韋等,已將手語定為官方認可的語言。南非國會最近亦提出要討論將手語定為官方語言。香港自稱為國際大都會,又是《殘疾人權利公約》的締約地區,實不應落後於人。其實,訂立手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是讓政府承認手語地位,日後發布時官方資訊亦需設有手語,而政府部門更要有足夠的手語傳譯服務。由政府帶頭推動,確保聾人使用語言的權利而不受剝削,令他們較全面地融入社會。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