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大學界傳聞:「祖傳筆記」保grade救命不求人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大學生將成個古代藏書樓嘅idea放入幾張筆記紙之中,大玩古今crossover,你話喇,祖傳筆記呢樣嘢係幾咁fashion,又幾咁古典傳統呢。所謂「藏書教子孫」,我建議將祖傳筆記藏於大學圖書館,方便學子溫書,必可保障代代奪A,全系奪A,人人有書溫,科科有A派。
潮文社
大學部分科目嘅考試,好多時一成不變,每年出同一題,或者隔年出,一字一眼不變,時有發生,所以自然出現model answer,亦即筆記。(《奇蹟補習社》海報 )

文:潮文社

五月時分係考試季節。都市有都市傳說,大學亦有大學界嘅傳聞 ── 例如比較少人講嘅「祖傳筆記」。大學部分科目嘅考試,好多時一成不變,每年出同一題,或者隔年出,一字一眼不變,時有發生,所以自然出現model answer,亦即筆記。只要有一個人整理好答案,背咗佢就考到正常或理想成績。「祖傳筆記」又可以叫「組傳筆記」,意指一組傳一組。玩Ocamp會分組,前輩(組爸媽)會將佢地以前收到嘅筆記,用完之後留畀freshman(組仔女)溫習,然後父傳子、子傳孫,所以既係「祖」傳,亦係「組」傳。

壯哉祖傳筆記!經歷十年八年前人智慧層累結集而成,組組相傳,永續筆記,閱之既可以保grade救命,又可以神交古人,臨考試最好用,冇上過堂唔緊要,背晒份嘢就包冇爛grade。唔好睇小幾頁紙仔,原來大有古風,蘊含住悠久嘅華夏文明。中國古代有藏書習慣,即係收藏經典同書籍。地方上稍有錢嘅士人、大族會起樓塔,作為收書之用,就好似現代圖書館咁。起個書塔有咩用?有金執咩?冇錯,古代讀書如挖金,係考取功名嘅唯一機會,要往上流就一定要讀書。只不過,書唔係人人有得讀,例如學者宋濂出身微寒,想讀書都要左搲右搲,問人抄書,抄完返屋企自己睇,認真慘慘豬。

藏書樓同祖傳筆記都係代代相傳,務使子孫(組仔女)考試考得好。以現存規模最大嘅古跡藏書樓「天一閣」咁,閣主范欽窮半生精力去收集圖書,死前警告子孫:

「代不分書,書不出閣。」

即係唔好將啲書分豬肉咁分,同埋唔畀將啲書拎出書樓,又講過:

「其書不借人、不出閣。子孫有志者,就閣讀之」

可以見得,書藉都只係有財有勢人士自私睇,其一目的係留畀有志向嘅子孫,如果他日要考功名就容易得多,入閣咪書不求人。如此一來,確保後代都有書卷氣,功名易取,亦保持宗派勢力。

而大學嘅祖傳筆記就好似古代士人咁,由多代師兄心血堆積而成,目的都係為咗投考,兩者同樣有密傳性同功利性。大學生將成個古代藏書樓嘅idea放入幾張筆記紙之中,大玩古今crossover,你話喇,祖傳筆記呢樣嘢係幾咁fashion,又幾咁古典傳統呢。所謂「藏書教子孫」,我建議將祖傳筆記藏於大學圖書館,方便學子溫書,必可保障代代奪A,全系奪A,人人有書溫,科科有A派。

現存規模最大嘅古跡藏書樓「天一閣」,閣主范欽窮半生精力去收集圖書。(視覺中國)

仲記得讀大學嗰時,睇past paper就知邊啲科目嘅題目年年不變,大家就非常淡定,因為前人早已整好筆記,照單汁藥咁砌晒咗個答案出黎,我地要做嘅只係背notes。不過,梗有啲老師「玩嘢」,出以前冇出過嘅題目,風格大變,一打開份試卷當堂好似亂碼咁,出到黎個個天怒人怨、破口大罵。

至於古代考試,就穩定好多了。明清兩代,八股文科舉日漸成熟,內容不出四書五經,年年考嘅嘢相若。有考試,自然有補習天王筆記,例如《京華日抄》、《曲園課孫草》等等,都係明清出名嘅科舉用書,入面分析晒一篇八股文嘅起承轉合應該點樣寫,畀埋樣板,如同補習嘅作文5**筆記,你唔需要明白內容,只須背好範本,入到去按題照寫就答到,絕對冇老師「玩嘢」,不知幾開心。

其實要改動試題,涉及好多因素,包括重新諗題審題、學生反對等,為求大家好黎好去,老師少不免都唔改題目,因而先促成大學嘅祖傳筆記出現。無論古代科舉、明清八股,抑或而家嘅中文範文、大學考試,其實性質一樣,務求有據可依、有嘢可背,結果都係令讀書人束書不觀。咁到底考試本質係咩?一不離分能力之高下,二無非鞏固習得,但而家似乎只分到背誦能力之高低,更遑論有助學習。中學考試時仲背唔夠咩?大學教育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例如為個final quiz賦予返少少意義,或者直接摺埋個考試佢。廿一世紀了,仲玩八股取士?

「禁絕傳統咪得囉。」

不了,祖傳筆記只係表癥。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