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博評】稅務制度令堅尼系數惡化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統計處剛公布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研究結果運用了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資料,按原本每月住戶收入編製的堅尼系數為0.539,比起2011年的0.537升了0.002,而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每月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為0.473,比起2011年的0.475下跌了0.002,可見稅務及福利轉移後有助減少收入差距。

原來統計處發表的數字中,有一組數字較少有人留意,它是除稅後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由2011年的0.521升至2016年的0.524,升了0.003,即是在福利轉移前,除稅後的收入分布有惡化的跡象。

想感受一下收入的差距,可以看一看稅務局的年報,年薪100萬元以上的薪俸稅納稅人佔所有納稅人7.74%,而年薪12萬元至15萬元的納稅人佔所有納稅人7.78%, 當加入了3萬元以後,即年薪12萬至18萬元的納稅人,更佔16.96%,顯示了收入的不均,低收入的人士真的有不少。

另一方面,大家可以瀏覽中原地圖,但在左邊選「人口普查」,它加入了2011年的數據,2016的未見加入,當你選屯門安定村時,某些座數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由6千多到1萬多元,而選舊山頂道一帶的屋苑,有一個屋苑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273,580元,即是每天的家庭收入約9,000元,比起屯門某些公屋家庭的每月收入更多。

中原地圖網站的「人口普查」加人了2011年的數據,2016的未見加入。(中原地圖截圖)

這次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研究,住戶收入包括了職業收入、現金社會福利,以及其他收入(例如股息及利息、租金等),剛分析的稅局年報只包括了薪俸收入,並未包含投資收入。報告並沒有分開由職業收入及投資收入帶來的收入分布情況,如果有,相信大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收入不均的情況。

職業收入的不均,顯示了能力的不同,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不少用人力的工種會消失,即使存在,收入也不高,用腦及創意的卻會帶來可觀的收入。投資收入方面,香港沒有股息稅,也沒有利息稅,持有大額股票或債券的人,不用繳交任何的稅款。物業方面,收租的只交一個稅率的物業稅,擁有多個物業作收租的,稅率也是一樣。買賣物業的,頻繁而數量多的,要為物業帶來的利潤繳交利得稅。

有人建議取消標準稅率以減少收入的差距,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這個稅率和物業稅稅率及法團以外的利得稅率相同,即使是增加這個標準稅率,也會對擁有物業及經營業務的納稅人的稅務狀況有影響,不可輕率行事。很多年以來,財政預算案只是在稅率、稅階、免稅額方而加加減減,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這個稅制在人工智能及互聯網的年代,能否有效地運作?在稅收方面可能是,但在收入差距方面似乎不是,此點由除稅後住戶收入堅尼系數的增加而被引證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