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象徵式政策到象徵式施政報告

撰文:邵家臻
出版:更新:

師父教落,自我介紹中說出來的,通常都不重要,沒有說出來的才重要。估不到,這樣的江湖求生術,竟然在解讀施政報告時,派上用場。

 

有種雞肋,叫施政報告。它是官樣文章,要讀,固然無味;要棄,不是可惜的問題,而是不能夠。畢竟它有個正經名字,以及有更政(治)經(濟)的意涵。施政報告,今天被戲謔成「屍政報告」、「撕正報告」,但它其實是一年一度政府與市民所立的約,涉及宏大的施政方針,也關乎具體而微的社會關係。它高瞻遠矚,固然好,若然相反,它只是鼠目寸光,你駡它「小事扮民生」亦無妨,就是不能意氣用事,一手丟掉。

 

學者Paul Morris和Ian Scott 專門研究殖民時代的教育政策,他們提出一個深具玩味的概念:「象徵性政策」(symbolic policy)──政府推出一些改革措施,只是想表示「當局很關注問題」,但其實並不是認真推行的。結果出現了「學生假裝在學習,教師假裝在教學,官員假裝在改革」的怪相。又由於象徵性政策不是「玩真」,因此毋須重視知識和研究,亦沒有什麼「政策理性」(policy rationality)可以依循,一些都是風風火火,要不如狼似虎,要不豬狗不如。而那些昔日科學、理性、中立、專業的政策製訂者,都成為中國作家錢理群口中的「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跟他們就施政辯論,恐怕只會換來重重複複42次的 “It is the politics, stupid!”

 

施政報告一出,「一帶一路」四個大字洗盡香港的版,由網上到地上,無一倖免。哪裡有權力,哪裡有反抗。結果,意淫有之(一戴一露)、咒詛有之(躝屍拮路),說到底都是對故弄玄虛的作法,為自己前途押上整個香港而憤怒。

 

施政報告表面琳琅滿目,實則一片蒼涼。你以為他是藥石亂投,騷不着癢處,實情恐怕是他志在擾亂視線,有意不騷癢處。例如,香港的大學學位不足,不理,卻去撥10億給「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香港學習;例如爭議廿年的全民退保,不理,卻去整延長交通綠、燈時間、增設長者優先廁格;又例如青春殘酷需要支援,一校兩社工政策,不理,卻去搞一校一警察(美名為學校聯絡主任);再例如取消TSA之聲,不理,卻去加強少年警訊⋯

 

回頭看「創新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繁榮共享」的所謂施政報告主題,除了可以判定這是象徵式施政報告(symbolic policy address)之外,就是對長毛議員以播放去年施政報告聲帶的抗議妙著,以「梁振英對梁振英」、「空洞對空洞」、「玩假對玩假」,報以苦澀的一笑。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