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e!》停刊看潮流雜誌兩大出路

撰文:噗先生
出版:更新:
《ME!》近期封面。(《ME!》網站)

早前,壹傳媒宣布,旗下時裝美容雜誌《me!》的網上版和零售版均告停刊;另一本潮流雜誌《Ketchup》則即時停止印刷版業務大家可有想過,為什麼《Ketchup》的網上版可以保留,但《me!》卻要全面停刊? 

也許有點政治因素、人事問題,但我相信最大原因,是昔日曾紅極一時的時裝潮流雜誌,已經「無得做」。我不是說時裝潮流雜誌沒有讀者——紙媒萎縮,讀者量一向都不是主因——而是廣告客戶沒有了。

行內人士說,時裝美容類雜誌的廣告客戶,已將昔日廣告費用,改放到社交媒體去了。(資料圖片)

停刊主因非讀者少 而是廣告客戶流失

事實上,早在去年中,另一本老牌時裝美容雜誌《Fashion and Beauty》,已經停刊;而另一本新雜誌《E周刊》,近期同樣宣布,將四冊之中的時裝美容雜誌停刊,變回一書三冊。據行內人士說,這是因為時裝美容類雜誌的廣告客戶,已將昔日投放在印刷版雜誌的廣告費用,改放到其他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去了。加上近來經濟環境下調,雜誌的廣告收入自然如雪崩般倒下。

廣告費實際上去了哪裏?有一部分,自然是去了社交媒體。相信大家都有在Facebook上看過,有些 YouTuber 或 KOL(關鍵意見領袖)拿着美容產品出post吧?聞說目前全港最紅的幾位 YouTuber,為廣告客戶出一個這樣的post,最高收費為$10,000。要知道,現在很多雜誌的廣告價,每頁也只需幾千元,但廣告客戶卻寧願花更多錢找YouTuber出post,當中的取捨由此可見。

廣告客戶的另一選擇,就是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做廣告,因為這些廣告可直接刺激網上銷售——讀者看完廣告後,若感興趣,只需按下廣告上的連結,便即可去到該品牌的網上銷售平台進行交易。而這一優點,正正切中傳統廣告無法互動的死穴。

那麼,目前還剩下來的時裝潮流雜誌,是否都只有等死的份兒?

我想,行內很多前輩們,都在努力尋找出路,希望跳出這困局。我作為digital marketer,倒有一點意見,可供大家參考。

《E周刊》,近期同樣宣布,將四冊之中的時裝美容雜誌停刊。(資料圖片)

出路一:化身廣告公司 度身訂造宣傳

第一,是把一本雜誌,變成一家廣告公司。雜誌的角色,不再是一個廣告平台,而是成為網路、社交媒體、活動等等眾多宣傳工具中的一種。其價值再不是雜誌中的廣告位,而是她創造內容的能力。雜誌要做的,是借助自己生產的內容,為廣告客戶設計一個全面的,包括線上及線下的一體式宣傳計劃。

按這邏輯,就連傳統的廣告費用計算方法都可以變得更符合廣告客戶的需要:今時今日的廣告客戶都會考慮廣告投資的回報率,那麼,雜誌的廣告費用可否以客戶的銷售額來分成呢?

我想,其實很多公司都曾想過這方案。但為什麼做不到?那大概是因為,大傳媒機構都有一個「編輯自主」,即廣告部不可過問編輯部的傳統吧?當各自都有自己的山頭,要走在一起同舟共濟便難了。

出路二:充當經理人 捧員工成網絡紅人

第二個想法是,既然大家都愛找網絡紅人賣廣告,雜誌本身為何不聘請幾位網絡紅人,甚至自己捧幾個出來?事實上,很多blogger都任職於傳媒機構,只要在他們身上投放多一點宣傳資源,可能就會是另一個明日之星。

但在傳媒任職過的人都知道,傳媒並不會這樣做,甚至不鼓勵這種「英雄主義」。

在我看來,被人評為明日黃花的雜誌行業,換一換思考模式,仍然可以有新的出路。就以上述的網絡紅人與傳媒關係為例子,為什麼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只能是傳統那種僱傭模式?用經理人的方式處理有何不可?

又例如《me!》,正是由於被界定了是「時裝美容雜誌」,所以當「時裝美容雜誌」行業沉淪,「無得做」,她就要被迫陪葬。然而換個角度去想,《me!》在讀者的心中,代表的是時裝美容資訊,那麼,將《me!》進化成一個包含線上及線下、集資訊與營銷於一身的時裝美容資訊平台,即能重拾優勢和生存空間。

近年,壹傳媒將當年曾經叱咤一時的幾本雜誌如《忽然1周》及《FACE》等相繼砍掉,白白錯失了再邁步向前的大好機會,於我看來,很可惜。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