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窗景.下】照片見證香港變遷 創作不求名利只求昇華

撰文:徐尉晉
出版:更新:

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的何柏基,近日正在舉行《香港窗景》展覽,展出數十張以窗景為主題的攝影作品。照片拍攝時間長達10年,作品不但見證了香港變遷,也紀錄了攝影師的內心變化。
攝影:©何柏基(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攝影(訪問部分)、撰文:徐尉晉

點擊文章觀看《香港窗景》上集

日攝影師曾拍攝《東京窗景》

因為工作關係,何柏基經常去到香港不同地區的住宅、樓盤和商廈,採訪財經和地產新聞。看到窗外漂亮的景色,其他攝影師或會對準窗外拍攝,何柏基卻會連同窗內的環境一同拍下。

10年前,他開始拍攝這個計劃幾個月後,大概只拍了10多張照片時,便發現日本有位叫作中野正貴的攝影師也在做相似的題目,他的作品名為《東京窗景》,更拿下「第30回木村伊兵衛賞」攝影大獎。

何笑言:「可能有人會覺得,題目被別人拍了,自己就不拍了。但那時我沒想過放棄,反而我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連日本一個這麼好的攝影師,都在做這個題目,令我認為它更值得去做。」

©何柏基

不是窗景的窗景

10年來,他拍攝了無數窗景照片,窗外景觀從西九龍高鐵的地盤、東涌港珠澳大橋的橋墩、從半山區高級住宅望下的港島景色都有。他說:「始終我有一個選取,覺得能代表香港的東西,才選出來。」

他說:「如果要用幾句說話把它說完,我透過眼睛或者人的靈魂、心屝、窗口,相機的觀景器,加在一起,串連起我自己的人生。無論是我,還是觀眾,都可在作品裏去感受,注視多一點人生百態。」

「本身我是注意窗外的事物,後來才注意窗內的事物,當我自己在拍攝窗景的時候,許多在身邊的事物你就往往忽略了。」例如在宣傳展覽的postcard上,正面是一張帆船駛過維港的照片,旁邊停泊了一艘舊式的船隻,這也是他這輯作品最初拍攝的照片之一。

何柏基說:「10年前,不覺得這隻小船有何特別;10年後,就覺得小船已經很有歷史痕跡的感覺。這張照片,起初我也不是特別喜歡,最後展覽的題目改好,你叫我去揀一張的話,我會揀這一張。」

作品之中,有一張照片並非窗景,而是政府記者會上背景的維港景色。「有些行家見到就會明白。」何表示:「這張照片,和另一張中聯辦的照片,兩張都是權力的核心,關乎香港的命脈,決定香港的事情;這也代表了我不相信,這不是一個窗來的。」

©何柏基

展覽篩走「冷漠」的照片

眼睛受傷後,他把從前較「冷漠」的照片篩走。今次展覽,展出約20張大相,亦有一幅由80張細相合併而成的大相。何柏基稱,「在我眼中《香港窗景》,80張照片是既可單張觀賞,亦可以整體當作都一張相來看;任何一張也可以是開始,任何一張也可以是終結。」

(徐尉晉攝)

攝影集的3種形式

除了展覽,何柏基本來還打算同時推出攝影集,但礙於技術問題,至今仍未正式推出。其中一個困難,就是因為攝影集揭頁時有線性順序的限制。他說:「攝影集的形式滿足不了我,因此我嘗試用其他辦法。」其中一個方法,是以postcard形式推出攝影集。「如果有一張大的枱面,你便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排列觀看。」

除此之外,他也做了一款小手作,手作表面是一張窗景照片,只要把它從中間分開,再攤出來,就可以看到另外一張窗景。「永遠沒有完結,打開一個窗景,又有另外一個窗景。好像很超現實,有如果攝影書能做到這樣,我就滿足了。」

「好多人勸我不要這樣做,認為這樣認真的作品,不要用這樣實驗性地展示出來,或者不應這樣冒險。當初我提出要做postcard的時候,許多人向我潑冷水。但我覺得這樣才是對的。」因為這些嘗試,攝影集籌備了這麼久,但他又覺得這是應該的。

如果postcard的形式最後未必可行,他說自己或會推出一本攝影集,然後再出一本手作形式的Zine。今次展覽和攝影集由他完全自資,雖然或許會吃力不討好,籌備展覽令他在兩三個月來忙得「好像在做兩份工作一樣」,但是「展覽是很重要,是一定要做了這件事,我才可以看到下一步。」

何柏基看似對自己要走的路十分清晰,他卻這樣說:「同等的價值,我不去買樓買車?溝靚女?我追逐這些事物,因為我覺得他們的價值,比這些還高。所以我會很清晰的。」何柏基說,一開始已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拍攝計劃,也決定了最終要以攝影集或者展覽來發表作品,「從構思、拍攝、製作、發表,然後就算是完結。」
 

 

創作使人生不迷失

何柏基任職攝影記者近16年,多年來曾獲多個全港新聞比賽獎項,多年來個人創作不斷,個人展覽包括《在地成形》(2015)、《自之綴然》(2013)、《拔絲粉紅》(2011),他更曾推出攝影集《Ø Phi》及加入參與攝影刊物《柒菲》等。

他說:「個人創作非常重要。對我來說,做了一個作品,我有一些新的領悟,我受傷前受傷後又對攝影放開了,我問自己,到底在追求甚麼?其實我想是追求一種昇華。」

他進一步解釋:「我所追求的昇華,是高一個層次,而不是藝術上的成就是幾多權力,或者幾有權威性,而是我只是想比上一次的立足點高一點,我可以看清楚周圍的環境,我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不會在人生裡面迷失。」

©何柏基

一生也會拍攝窗景

何柏基指,小時候覺得做藝術家「很有型」,後來發覺那種只叫做「扮藝術家」。入行最初的兩三年,拿到第一個獎,又自資出了本書,那時候對於這些十分在乎。後來,他才發現,影相不是因為攞獎而影的,漸漸把慾望按下。

展覽期間,何指自己很享受與人分享創作過程,因為「不只是做完一個展覽,很成功,很滿足,表面上很『名成利就』,很多人認識,而是more than這些東西。」他指,自己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不過現在對此興趣不大。

「如果我透過創作了解自己,無論在藝術或者生活上找到一個新的方向,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在原地踏步,那種快樂是大於追逐名利。」何形容,今次展覽只是自己攝影上一個暫時的總結,而不是創作終點。

除了攝影,何柏基也是一位大地藝術(Land Art)的藝術家,接下來將投入有關創作。但對於窗景,他並沒有放下:「這個題目,我現在還在拍攝,我覺得這一生也會繼續拍攝下去。」
 

詳情:
何柏基攝影作品展「香港窗景」
展期:即日至2018年1月7日
地點:.jpg (西環保德街6至20號保基大廈地下5號舖)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6時(星期三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