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反國教」五年反思 國民教育不應是碰不得的禁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發生在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是香港新一代社運發展的重要分水嶺,當時不少社會人士曾經認為反國教運動已取得「成功」,但五年後的今天,隨着領導反國教運動的黃之鋒等年輕社運人士被判監禁,社運似乎又回到原點。然而,歷史經驗從來不會是白費的,或許在每一個階段的某個節點上進行反思,就是這種經驗總結的絕好機會。

(資料圖片)

事實上,當年的反國教運動並沒有改變政府推行國民教育的意向,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接受傳媒訪問,亦表示「國民教育一定要做」,「也一定要想辦法加強香港年輕下一代對國家的認識和認同」。而另一方面,反國教的社會群體到底是反對什麼, 一直沒有妥善澄清。或許經過五年的沉澱,香港可以重新反思,反國教曾經反對的是什麼?

當年觸發反國教運動的其中一個導火線,是一份由教育局資助、向全港中小學派發的國民教育參考教材《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被指內容偏頗,例如形容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遭不少人認為其內容對中共盲目地歌功頌德,儼如向學生洗腦。由於這份教材是教聯會屬下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當曾任教聯會副主席的蔡若蓮被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時,還因此被一些教育界人士激烈反對。造成這個局面,正因五年前政府以官僚思維處理國民教育議題,把內地的一套硬生生地搬到香港。例如在教聯會的參考教材中,不少內容都是將內地資料照搬過來,自然與香港社會實際環境顯得格格不入。尤其內地的國民教育,確實較為偏重諸如「看見國旗會肅然起敬」等情感灌輸,香港教育則強調客觀分析與理性批判;更重要是,內地的國民教育強調政治社會發展的優越性,包括政府的權威性,但香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將公民權利置於政府權威之上,批判政府近年更成為社會公認的政治正確;因此教育官僚將內地的國民教育方式生硬地搬到香港,自然顯得極其突兀,開辦國教科向學子「洗腦」的說法更是水洗也不清。

結果是不少市民以至政府,都傾向避免討論如何處理國民教育。但是,香港社會實在不應、也無法繞過這個議題。一方面,在原則上,相信香港沒有多少人反對學校需要有「國民教育」,因為香港回歸已經20年,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客觀的事實,即使香港的課程體制早已包含公民教育,但國民教育作為其中重要一環,學生透過課堂學習和認識自己的國家,本來就與透過課堂建立公民身份的公民教育有別,也不見得會有人認為認識自己的國家是錯誤。而且從較為功利的角度看,中國內地作為香港發展的腹地,兩地互動日趨緊密,透過國民教育幫助學生增進對國家的了解,也是一個關係到「前/錢途」的現實問題。就算是近年新興的「本土」勢力,除非他們是「港獨」,不然就更有必要通過區隔「中國」來定義什麼是「本土」。

(資料圖片)

要反的非國教本身  而是反偏頗洗腦

可以想像,當年反國教「反」的不應該是國民教育本身,而是反對偏頗的、試圖對年輕學子「洗腦」的所謂國民教育。當時教聯會的教材確實證明了大眾憂慮的可信性,成為觸發反國教民情爆發的直接原因。這個問題之所以出現,既因為內地和香港對國民教育認識的差異,更重要就是為官懶政所致。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港英殖民統治,本來就沒有國民教育這一回事,直至回歸之後,國民教育放進了政府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但由於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嶄新事物,對於教育官僚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一些相類似的經驗——也就是根據內地的一套,依樣畫葫蘆地照搬過來,這是典型的貪快貪方便的懶政思維,固然需要大力批評。更重要的,就是到底有沒有官員將國民教育當作一種政治表忠、甚至拍馬屁的工具,才導致這項教育政策偏離專業,弄得一團糟?

無論如何,香港社會在這五年來,仍不時因國教問題神經緊繃,甚至出現近乎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憂慮,其所影響的不單是國民教育這個議題,而是將中港文化差異激化為兩地之間結構性矛盾的最實在寫照。一方面大家都在迴避問題,另一方面因為缺乏認識產生更大衝突,造成惡性循環,最後由所有香港人背負巨大和持續的代價,而且後果將由幾代人承擔。不論國教也好,以至其他攸關中港關係的問題也好,扮鴕鳥並不應是香港的選擇,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經過了佔中、旺角騷亂、宣誓風波,到近期年輕社運人士被判入獄等,社會應該看到不斷迴避根本問題、只用抗爭衝突來繞過問題是要付出代價的,最近被判處重刑的年輕人顯然承擔了本應由整個社會承擔的罪過,或許現在是時候靜心來反思問題,特別是自詡是精英的社會領導階層,當反國教運動成為過去,抗爭激情隨歲月和挫敗而慢慢沉澱,如何較五年前更平和、冷靜地重新分析國民教育爭議的本質,思考一個更加恰當的解決方法?

由此可見,國民教育的問題並不是應不應該開辦,而是如何辦好一個既符合香港實際情況,也能夠了解國情的國民教育,亦即是讓香港的學子全面認識中國,而不是片面歌頌中共的國民教育。當中,有三方面必須讓香港的新一代有更全面的認識。

(資料圖片)

其一,認識中國。這裏說的不只是認識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而是作為中國人如何認識中國在這個時代和這個世界的角色,以及它在世界政治和發展中的作用。過往不少人認為中國的發展路徑令人難以理解,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外界往往以西方的發展歷程,分析中國的現況與將來,得出中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結論。但現實是,中國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無關重要的邊陲國家,這些年它建立了一個直接影響世界發展的強國。香港曾經認為自己能夠比肩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會,認為已經「和世界接軌」,但新一代香港人必須重新認識和學會與中國打交道,因為以後通往世界的路可能就在內地。

因此,國民教育要認識中國,不但是全面認識國家的現況,明白其優劣強弱所在,了解中國到底處於怎樣的一個發展水平,更重要是認識中國與西方在發展模式上的差異,在這種發展思路之下,中國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而這種發展模式,對香港是否有參考價值?香港人作為中國國民,要以什麼態度看待、以至參與它的發展?就好像當年一些香港人不屑於新加坡的發展模式,認為香港的制度更優勝,但事實上新加坡各方面的發展都比香港成功,對於這種錯誤判斷,香港不應再次在中國的高速發展進程中發生。

其二,認識中國憲法。或許有人認為中國的憲法只是一件「裝飾品」,認識中國憲法又有何用?的確,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特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經歷了一段無法無天的日子,就算是改革開放之後,時至今日,有法不依的情況仍禁之未絕。但是,香港人同樣應該了解到,中國內地在過去幾年發生了不少變化,特別是習近平上任國家主席後,強調要維護憲法權威,而憲法的權威則在於實施,其後無論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錯案、改革內地的司法架構,讓其擺脫地方行政部門的管轄,以至確立包括國家主席、總理在內的國家公職人員要宣誓忠於憲法,都反映着中國內地的改變,即使改變仍遠未足夠,但它的確在發生之中。更何況認識憲法並不是要盲目認同中國的法治狀況,獨立思考和批判的態度是這種認識的根本意思。

香港人認識中國憲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香港的《基本法》正正是根據中國憲法而來,因此,若要對一國兩制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就必須認識中國憲法,才會有一個牢固的知識基礎,更清晰地了解彼此之間的權利、權力、義務。就如人大釋法會否衝擊一國兩制、高鐵一地兩檢是否符合《基本法》等,對於這些當前香港所遇到的問題,都要從認識中國憲法開始,從而找出答案。

(資料圖片)

其三,認識中國共產黨。在這三方面之中,最敏感的應該是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中共是中國的執政黨,其執政地位更是由憲法確立,一個全面的國民教育,根本不可能繞過認識中共的問題。但在香港,不少建制中人會以阿諛奉承的心態,只強調中共的成就與正面形象,完全不去碰觸中共曾經犯下的錯誤;同時,亦會有人以敵視的態度全盤否定其政治合法性和所有國家治理措施,完全不去探討中共為什麼能夠成功建立新中國,為什麼經過連番錯失之後,仍能重建中國經濟發展,重新成為世界強國。其實兩種看法都流於偏頗。

中共是一個由人組成的政黨、黨員接近9,000萬人,不可能不犯任何過錯,就如《香港01》多番強調,在六四事件,以至劉曉波事件之上,中共都必須面對自己的過錯;但從另一方面看,如果中共如一些人所說般一無是處,甚至是一個視人民為草芥的獨裁暴政,又如何解釋中國正日益提升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乃至國際地位?

以坦白的態度討論中共的功過

故此,認識中共的關鍵,在於要以坦坦白白的態度,將其功績與過失攤開來討論甚至作出批判,特別是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教育官僚不應視之為碰不得的政治禁忌,除非官員自己對一國兩制也沒有信心。官員必須明白,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就算學校內接觸不了這些資訊,年輕學子也會從其他渠道接收這些訊息,與其採取鴕鳥政策、封口不提,不如更大方地、更有條理地在課堂講解討論,才是真正實事求是之舉。

國民教育問題纏擾香港社會多年,既為社會徒添難以驅散的政治陰霾,更令不少家長擔驚受怕,生怕子女遭到「洗腦」,實屬無謂。但正如前文所述,香港無法避免要對中國進行深刻認識的現實,因為香港的未來不論是走融合之道,還是要獨善其身與內地隔絕,都無法不去認識自己的「對手」。而只有辦好國民教育,令香港新一代對中國有更深刻、全面的認識,才能知己知彼,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通過認識中國、學會和中國打交道,讓香港真正成為世界與中國的接觸點,從而提升自己的世界地位,或許也是香港的出路。香港社會與其無日無之地為國教問題煩擾下去,不如就趁着反國教運動的五周年,好好地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集思廣益構建出一個獲社會廣泛接受、家長普遍認同、廣大學子得益,適用於香港實際環境的國民教育課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8月28日出版第7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