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選.觀點】相信選民 棄保較初選更易集中民主派支持者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立法會議員宣誓案後出缺的四個議席將於明年三月舉行補選,民主派就此事已商討醞釀多時,但到目前為止仍未能就是否「初選」達致共識。相信民主派支持者是希望通過這次補選,看到整個民主派陣營的團結,重奪失去的議席和直選組別的否決權,而並非反因補選互相分票,最終既失去議席,更重要失去互信合作基礎,導致民主派的力量進一步削弱。

近日民主黨副主席羅健熙提出一個全新的「棄選」方案,以圖突破民主派過去一直沿用的「初選」機制的思路。(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近日民主黨副主席羅健熙提出一個全新的「棄選」方案,以圖突破民主派過去一直沿用的「初選」機制的思路。過去民主派醞釀一直「初選」方案時,主要考慮「民調」與「實體票站」兩方面。

過去的選舉證明,民調的主要問題是選民對大部分候選人都認識不深,選舉前甚至選舉中段,大部分知名度偏低的候選人在民調支持率大多徘徊在個位數甚至1-2%。舉例如2016年立法會選舉,港大民研的民調顯示羅冠聰、劉小麗、朱凱廸、梁頌恆等,在投票日前一個月只有1-2%支持率;相反如黃毓民、李卓人等競逐連任的候選人,因過去的曝光率高而支持率有近雙位數。結果卻是前者全數當選,後者卻悉數落敗。當然部分原因正如羅健熙所言,是因為候選人在選舉論壇、地區宣傳奏效,讓選民認識並支持候選人,相反如選舉前舉行「初選」卻因未起跑而未能反映其走勢,對非現任競選者十分不利,因民調低開而提早出局。

民協副主席何啟明撰文回應羅健熙的「棄選論」,指民主黨的四位候選人因政黨提供相對豐厚的選舉資源,與其他民主派參選人並非站於同一起跑線。(資料圖片)

加上過去因民調每日滾動更新,訪問選民的數目只有數百人,甚或有部分民調只有一百多人,令誤差區間多達上下幾個百分點,足以影響選民的投票策略,如套用在初選則可能跑出的候選人與落選者相差的百分比在誤差之內,那時便會容易出現相持不下的爭拗。此外,過去民調時有發生屬對面陣營的支持者,為擾亂民調真確性,會胡亂回答支持的候選人,如泛民支持者會選擇建制候選人,反之亦然,這樣便造成民調的可信性受質疑。因此民調只可作為參考性質,而非作為初選是否勝出的決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有人提倡以「實體票站」讓更多無全港性知名度,但有一定地區工作累積或樁腳助選的候選人(如民協、民主黨、新同盟等)可在此部分顯示其地區支持度。但正如羅健熙所指,除非立法會補選當區可設置大量的實體票站,平均分佈於不同階層的區域,否則可能會對部分的準候選人造成不公,深水埗公屋與何文田半山的選民投票取向相信會有很大的分別。

民主黨提出的「棄選論」的目的,是希望讓民主派中不同政治光譜的候選人有均等的機會,在選舉期間向選民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比拼政綱。最重要是向選民傳達一個訊息,顯示民主派有一個「共識」策略,通過正式選舉的平台,讓選民看到不同候選人的表現後,再通過最後的一次甚或多次大型滾動民調,盡量減低誤差率,才作最後「棄保」的決定。相信這比起初選一早共推一個候選人更易集中選票,亦是尊重選民最終決定的做法。而選民因知道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經一輪選舉期後支持度仍未見起色,在最後棄保時轉而支持其他民主派「共識」候選人會較為「順氣」。這也較上次超區候選人集體棄選後,仍有數個百分點的選民因未接收到棄選訊息或不服氣,而繼續投票支持棄選的候選人的機會率為低。

現時距離補選不足半年,若非建制派仍一直繼續蹉跎歲月到明年,選舉工程一直未起步,只會進一步削弱其勝算,將議席拱手相讓。(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此外,民協副主席何啟明昨天(11月8日)亦有撰文回應羅健熙的「棄選論」,指民主黨的四位候選人鄺俊宇、尹兆堅、林卓廷、許智峯雖然民調至少有三星期低於5.5%,最後仍能當選。因他們的政黨提供相對豐厚的選舉資源,與其他民主派參選人並非站於同一起跑線,因而「足以證明棄選論對選舉分析是只見政治光譜而漠視資源差距,有如食住自助餐問人做乜要挨餓之感。」但翻查選舉開支的申報,當中青年新政的游蕙禎只花了33.3萬元;反而建制派愛港之聲高達斌選舉開支高達118萬元,卻只取得二千多票,高知名度的詹培忠參選港島直選豪花逾200萬元,也同樣只是取得二千多票,每票平均800元。足證選舉資源是否豐厚,與最後得票並無必然關係,否則地區直選的議席一早是經民聯、自由黨的囊中之物吧。

總而言之,民主派支持者是希望這次補選,重整民主派陣營的合作和團結,取回其原有議席。現時距離補選不足半年,若民主派仍一直繼續蹉跎歲月到明年,選舉工程一直未起步,只會進一步削弱其勝算,將議席拱手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