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回顧.觀點】 樓股齊鳴 香港應該很高興?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7 年,香港沒有大改變,房屋政策繼續以置業主導,大部份市民都為斗室傷腦筋。在財稅政策方面,除了落實兩級利得稅制外,大部份沿襲舊制。在這個大格局下,香港體制照樣偏向地產界別為首的財團利益,社會的財富差距繼續擴大,趨勢難以停止。換了林鄭月娥做行政長官,改變了多少?
香港還是有很多政治和民生變化,人的想法和行動從此不一樣。本文抽取當中幾項回顧,除了樓股,還有連串政治官司、中央宣講團、八達通、廢紙滿城、以及「#metoo」。

八達通上月新推二維碼(QR Code)支付方式。(資料圖片)

樓股脫韁 只因房策錯誤

如果問股民,最能代表今年香港的是甚麼,他們大抵會說是恆指觸碰三萬點,升幅更跑贏環球主要股市。這受惠於全球股市上升,內地資金湧港,企業生意暢旺。股王騰訊屢創新高,即使小股民在年頭買入盈富基金,年底帳面就漲三成。

樓市不甘示弱,地價創新高,樓價今年升了兩成。比起新樓價格破頂,或者 1,300 人競逐 4 個撻訂新單位,「蟹貨盤」愉景新城和灝景灣鬆綁,二手樓價超越九七,更具意義。
 
樓股齊鳴,香港應該很高興。不過,任誰也會承認,住屋是香港社會的矛盾重點。但是,地產商認為這是個「happy problem」(開心的問題),樂見私樓價格長升長有,年年賺取數以十億元計盈利,把安居責任留給政府。

香港土地短缺,難以覓地建屋,但有不少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位處市區靚地皮。(資料圖片)

政府固然是問題的根本,因為它擁有土地房屋的最終分配權。政府多年來製造「置業階梯」、「置業安居」的神話。換了特首,房策依舊。林鄭月娥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說穿了就是利益輸送,替地產商釋放農地。不論換屆前後,《01觀點》多番強調,政府有招不用,不肯收回哥爾夫球場,收回丁權,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地產商閒置農地,撥更多土地興建資助房屋,反而盯着郊野公園不放,徒添民怨。
 
結果,未來私樓供應達標,但公營房屋用地仍告缺乏,獲首次編配單位需要 4.6 年,更未見回落跡象。此時政府祭出「共享房屋」一法,僅聊勝於無,而且這概念迅即被扭曲,有商人改裝單位做貴價劏房圖利。林鄭曾經聲言「千方百計紓緩現時房屋短缺問題」,在普羅市民眼中,又是一張空頭支票。

小市民望樓長嘆,單靠薪金難以應付首期,如果不能「靠父幹」,或者住在父母家,就只能捱貴房租。樓房吃掉收入,也吃掉理想。房屋資源分配不均,直接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青年人前景迷矇,有感未來被政府和既得利益得扼殺,唯有寄望自決、獨立才能改變現狀。市民目睹幾年前的連串抗爭,相信百般滋味在心頭。

2017年,有甚麼事衝擊了你?(圖輯)

+4

「港獨」聲音不休 北京只會收緊自治權 

上屆政府引發的政治撕裂,積累至現屆政府。佔領運動的官司仍在審訊階段,議員宣誓風波引發補選,建制派順勢修改議事規則。政府既錯用法律途徑解決政治問題,議會制度本身失效,代表逾半選民的泛民,在議會成為少數派,而議員的權力處處受限,泛民只能以拉布流會對抗不義議案,結果惹民生厭。再者,激進陣營未肯接受「港獨」沒有出路,與主流泛民無法調和建立信任,建制派藉機挑動反「港獨」情緒,令議會亂上加亂。

一天「港獨」聲音不休,港人未認清一國兩制的真義,北京也會高調介入香港事務,兼且收緊香港的自治權。中央在11月、十九大會議後,派代表到政府總部舉行宣講團,要求問責官員及公務員團隊加強國家治理的認知,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也直接說政府立法「23條」責無旁貸,便是顯例。縱然宣講團閉門進行,北京在港的影響力,愈來愈直接公開,港人不能再漠視。

【2017年回顧.觀點】狹義本土和民粹主義致令民主退潮?

【2017年回顧 · 觀點】「新時代」中國速度不減,城市病依舊嚴重

中共中央宣講團以《從國家發展層面介紹十九大精神及解讀涉港內容》為題向特區政府官員發表演講,共約240人出席高官。(政府新聞處)

八達通一葉知秋 香港須加強科技實力

香港的實體基建穩固,颱風天鴿襲港後,市面很快回復正常。不能不提,因為天鴿襲港路徑稍稍偏南,香港才可與災難擦身而過,防災意識不可鬆懈。

我們也擁有不錯的數碼基建,例如世界數一數二的寬頻速度,以及極高的流動裝置滲透率。香港要做的,是加快發展智慧城市,與其他城市競爭。公共交通機構遲遲拒絕公開數據,政府未有如新加坡般,規管共享汽車和共享單車營運,妨礙市民出門和城市交通配置。

過往我們引以為傲的八達通,其非現金、拍卡式技術,今天被內地及海外同業超越,並紛紛進攻香港,成為年度話題。我們毋須一面倒摒棄所有現金和拍卡交易,只容許手機和網上交易,但多元化付費渠道是必須的。八達通到近期才推出 P2P和商用版手機應用程式,希望搶回市場,結果如何,有待時間驗證。

何時香港才稱得上智慧城市?那不是人人炒比特幣致富,而是父母老闆支持下一代修讀 STEM 數理科目,而且有一些「入屋」的科技產品和服務,政府和商界要鼓勵市民分享生活數據,同時要改善法例,維護私隱和資訊保安,市民自然放心接受科技改善社會。

可編程教育機械人mBot近年受很多中、小學歡迎,編入STEM課程教小朋友機械人原理和編程。(陳嘉元 攝)

回收產業大落後 政府業界後知後覺

社會生活改善,既體現於科技,也體現於垃圾和污染物處理。垃圾滿街,即使科技再先進,這個城市也不能安居。偏偏香港就有幾天紙皮圍城和棕櫚硬脂搶灘。兩者的共通點,是非突然發生,政府卻後知後覺。內地明年起拒收低質廢紙、廢膠,港方早前取不到批文,無法出口,廢紙不能北上。政府此際才急忙撥款,資助回收商升級,希望回收物滿足內地要求。

然而,業界營運的主要障礙,來自物流成本貴,有廢紙廢膠卻無力承擔收集運輸費。近日推出的「三紙兩膠」回收方案,毋寧放棄非目標廢物的回收,加劇堆填區負擔。政府需要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建立整全的回收網絡及回收工業。只有有效規管主要製造廢物的工商業,民間才會願意配合,接受垃圾徵費,乾淨回收,惜物減廢等措施,否則只無異於「不准百姓點燈」。

受內地拒發廢紙進口批文影響,本港廢紙回收業界早前發起停收廢紙,令街上出現「紙皮山」。(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性別角力牽涉價值觀、權力分配 難以疏解

今年關於性別的事情特別矚目,由公務員同性配偶應否獲得福利,同性伴侶可否持受養人簽證來港,性別承認法諮詢,跨性別人士自殺,到牽動全球的「#metoo」反性侵犯浪潮,還有更多。一宗宗官司和社會行動,重塑社會對性別和家庭的價值觀及權力分配。

行動者或會認為,活在 2017 年,法例和體制應該要改革,追求多元,尊重性小眾的處境,並且應該揭示警方、法庭制度有缺陷,未必為受害者找回公義。現實卻複雜得很,在性別承認法諮詢,主流民眾對變革心生恐懼,生怕約定俗成的性別規範被搞亂。在「#metoo」事件中,不少網民向「女權分子」反撲,揣測受害者不及早舉報的動機,明示暗示女性隨時以受冒犯為名自保,誣陷男性,令男性人人自危。

男性在社會制度上仍有優勢,本已需要花上大量唇舌解釋。部份男性同時身處經濟地位下流和性別平等運動,就把變差的處境歸咎於女性增權,而忽略工作外流、彈性化等因素的影響。個人感受在網上得到和應,強化己見。兩性的鴻溝不斷加深。要明白各類的性別定型、期望同時壓迫所有性別,隨之解放,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梁詠恩稱,不少跨性別人士無法承擔變性手術帶來的風險,不應強迫跨性別人士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來獲身份認同。(港台直播網頁截圖)

牽動港人情緒的,還有巴士車禍,揭示巴士車長工時長,醫院在流感高峰期爆滿,鄧桂思換肝揭發醫療失誤,接連爆出佛寺廟涉貪和管理混亂,質疑善款有否運用得宜,等等。

來年政爭不斷 各方須實事求是

正如文首提及,一天土地、房屋和財稅政策沒有根本改變,香港也會處於悶局。這不表示政府安然運作,自足於萬億元財政儲備。民眾的憤懑日積月累,只是今天未觸及爆發點而已。來年三月的立法會補選,還有一地兩檢、國歌法本地立法,是政治爭議焦點。審議過程處理不當,隨時挑起民怨。即使立法會修改了議事規則,但泛民抗爭不會止息。建制派要實事求是,而不是將所有反對派打成「港獨分子」,而是釋除港人對收緊自由和權利、削弱一國兩制的疑慮。新當選的港區人大代表,有責任反映港人聲音,不應只做建制傳聲筒。

在民生議題上,性別論爭繼續熱爆網絡,注意力相信比如何妥善處理廢物高千百倍,但兩者同樣值得關注。香港要推進創科,但港人要體現智慧城市的好處,首要把創科成果普及和商品化。此外,高鐵和跨境道路預期開通,將會改變港人出行習慣。

當然,社會發展難以觸摸,以為亙古不變的東西,有天可以被撼動,看似簡單民生事件也有機會製造結構性變革。2018 年,我們要保持敏銳的觸覺,緊貼民生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