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內地生十年增2.4倍 本地大學資源是否足夠?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教育局昨天(5月9日)公布數據,今年非本地生報考中學文憑試(DSE)的人數較去年增加2.3倍,經傳媒報道後,隨即有人奔相走告,宣稱內地人要與香港學生爭奪大學學額。然而,大學開放予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的學額早有定數,兩者各不相干,根本不用競逐學位。不過,八間資助大學的內地生確實愈來愈多,當中另有因由;而這事實帶來的影響亦十分明顯,政府必須處理大學資源不足的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中港學生爭讀大學?杞人憂天

按教育局數據,非本地生報考DSE的人數由2014年的44人增至今年的184人,平均報考科目也由3.3科提升至5.5科;雖然184人只佔全體考生的0.3%,但相對於四年前的0.06%,增幅確實引人注目。消息一出,結合數月前當局有意免收下屆DSE費用、有機會引來大批內地生湧港應考的「餘悸」,即令某些對教育制度一知半解的人恐慌,聲稱本港大學學額勢將成為內地人的囊中物。

然而,正如教育局澄清指,八大院校每年共有15,000個受資助學額,全數只供本地生入讀;至於非本地生,大學只能為之開設受資助學額的20%,即3,000個學額,而且不論他們是否經大學聯招(任何持DSE成績者均可參加聯招)入讀本地大學,其學費均不受公帑資助,以中大為例,學費即達145,000元,遠高於本地本科生的42,100元。換言之,所謂香港學生須與內地生爭讀大學,根本並不成立。

(立法會文件截圖)

自資內地本科生十年增2.4倍 大學資源成疑

儘管如此,愈來愈多內地生入讀八大院校學士課程也是事實。在2007/08學年,內地生人數為2,007,但到了2016/17學年,人數已急升至6,852,增幅為2.4倍有餘。若簡單地計算,八大院校每級約有1,700名內地生,絕無超過限額;然而,沒超額是一回事,大學是否容納得了這麼多學生,則是另一回事。

雖然本地生和內地生不用競逐學位,但校內資源卻是共享,舉凡宿舍、圖書館、活動室等,都是所有學生共享的資源,又如教師工作量,也與學生人數成正比。單是內地本科生已在十年間升了2.4倍,若計及副學位、研究院修課課程和研究課程,相關人數更達16,474,但大學的各式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又有否相應增長?舉例而言,大學宿位短缺問題困擾學界多年,去年的施政報告反映本地大學共欠13,000多個宿位,政府撥款120億成立宿舍發展基金,雖說對症下藥,但也不能解燃眉之急。

去年的施政報告揭示八大尚欠13,000多個宿位。(資料圖片)
+1

非本地學生須繳交高額學費,而且在教育機構評分時可以用來展示學校「國際化」(儘管真實情況是「內地化」)一面,大學自然樂意多收非本地生;然而,大學在決定收生人數時,應該先審視學校的容納能力,而非懷着多多益善的心態。至於政府,更不應只訂立20%的非本地生上限便作了事,而應監察八大院校是否真能應付非本地生的增長,除撥發更多資源外,必要時亦應「落閘」。

大專學生界內的中港矛盾(可回想一下去年的中大風波),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即撇除意識形態紛爭,某程度上是競爭有限資源帶來的結果。大學要接收非本地生,不管是為了培育人才抑或賺取學費,均為合理,但要避免因之而起的衝突,政府必須保證大學不會顧此失彼,因為多收了非本地生而使本地生的權益受損,這是其責任。任由大學招收非本地生,卻不考慮大學是否有足夠資源應付,誠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