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成港人寧搭車五分鐘取代行路 步行體驗單一 宜釋放公共空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研究顯示兩成港人會為五分鐘及以下的車程選擇搭車而不行路,主因是節省時間及天氣影響。近年政府推廣的「易行城市」,如重新審視行人流量高的地區、考慮地下行人網絡的整體規劃等,引起社會討論,但規劃往往忽視了行人的步行體驗,若能開放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可為城市增添活力,令城市更「易行」。

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做了一項研究,證實步行可將創造性思維提高平均60%。﹙VCG﹚

世界綠色組織於本周日(9日)發表香港人步行習慣調查結果,約22%人會為五分鐘及以下的車程選擇搭車而不行路,較去年的11%多一倍。6%受訪者表示乘車是因為「趕時間/節省時間」,而56%受訪者認為則表示因「天氣太熱/太凍/落雨」,較去年分別增加9%及5%。

步行城市非止於方便 行人體驗同樣重要

本港夏季炎熱、潮濕多雨,在惡劣天氣下乘搭交通工具而不願步行,亦可理解。同時,本港街道的設計減低了行人的步行意欲,如的衛生欠佳的後巷、大廈冷氣漏水、食肆管道排出熱風等,令人望而卻步。但其實步行不只是由一個地方通往另一個目的地的方法,更是行人與城市互動的過程,不但與外在環境因素有關,行人的體驗及參與亦同樣重要,要鼓勵大眾多行,城市「易行」之餘同時要以行人的角度出發。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2016年發布《衡量和提高香港的「好行度」-最終報告》,當中的好行指標包括可行度(Possible to walk)、效能度(Efficient to walk)、舒適度(Confortable to work)、趣味性(Interesting to walk),並評估了四個香港社區的「好行度」,結果在中環、旺角、觀塘及彩虹中,彩虹因相連的人行道、明確的方向指示標誌、多樣化的商店、綠化帶、充滿活力的街頭活動以及與公共交通工具的良好連接等,成為「好行度」最高的社區。作為本港商業中心的中環排名卻次於彩虹,主要因其公共場所設施、街景和視覺質量、定位以及微氣候和環境方面表現不佳。可見,以冷氣充足的行人天橋提供方便快捷的步道亦未必能為行人提供最佳的步行體驗。

行人的空間經驗是「易行城市」(walkable city)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步行時的審美經驗同樣重要。而要凝聚社區,確保行人有良好的空間審美經驗,須開放公共空間的使用權,讓社會享有更多元化的互動。

+5

香港步行體驗單一 墨爾本、檳城塗鴉藝術吸引行人

香港在釋放公共空間方面仍有待改善,現時街道、公園或公共空間有各種規則,例如將軍澳單車館外曾不準踩單車、公園設有開放時間等,限制市民的創意及活動。據組織Walk Score去年的易行城市排名,墨爾本是澳洲排行第二的易行城市,其巷道的塗鴉藝術在世界享負盛名,當地政府對塗鴉抱持開放態度,亦有當地義工組織以街頭創作鼓勵年輕人發揮創造力。另外,檳城的街頭壁畫近年亦成為官方觀光宣傳的一大重點,立陶宛藝術畫家Ernest Zacharevic於2010年到檳城展出壁畫裝置藝術,當地政府其後推行鐵線裝置壁畫,又與城市活化配合,讓藝術家在棄置巴士廠進行塗鴉展覽。兩地透過塗鴉藝術推廣本地文化,配合附近的咖啡室、酒吧、藝廊及小店等,令城市廣受步行者與旅客歡迎。

+3

事實上,近年香港中環荷里活道的街頭壁畫及畫廊成為本地青少年的「打卡勝地」,甚至有本地團體舉辦文化遊,介紹本地塗鴉藝術,政府更計劃推動「香港好.易行」,鼓勵市民「以步當車」,減少短途汽車運用,以改善交通擠塞,運輸署及路政署向灣仔區區議會在本年初提交文件指出,正研究進一步完善中環、金鐘及灣仔現有的行人天橋網絡。然而在香港進行塗鴉創作,除了要得到業主或業權人的同意,亦要符合有關法例的規管。當然,街頭藝術只是釋放公共空間的其中一種方式,政府應致力提供良好的步行環境,為市民提供乘車以外的選擇,鼓勵市民多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