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認知須摒棄 香港應當大灣區發展主體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從「粵港澳大灣區」一詞2015年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今年二月正式發布,以至到許多有關「大灣區」的議案在剛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中被提出,「大灣區」愈發成為香港各界關注的焦點。
可惜的是,在對大灣區本身的認識,以及香港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應當發揮什麼角色上,好些香港人仍然有所誤解。

香港不少政界持份者對大灣區發展心存誤解,「01觀點」較早前已指出溫和泛民的謬誤。至於建制勢力,它們的認識亦不見得正確:政府在過往一段時間內,似乎弄不清「大灣區」包括什麼城市,例如政府新聞網在去年3月底刊出題為「林鄭月娥出訪粵港澳大灣區」的報道,標題把「粵港澳大灣區」寫成特首出訪的目的地,彷彿令人覺得,香港不是大灣區一部分。當然,這應該只是新聞官的無心之失,但如果我們相信「語言反映思維」,那麼或許可以說明,當局似乎仍未弄清香港的定位。

新聞標題的用字,雖然可能只是無心之失,但某程度反映政府當局對大灣區的認知有不足。(網上截圖)

建制政黨的表現同樣荒腔走板。民建聯前主席、現任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提議,盡快在珠海、中山等地建立「香港城」等。這些舉措可為香港人拓展機遇,原則上無可厚非,但實際上,民建聯只是鼓勵港人搭內地的順風車,或曰「攞內地着數」,看不見「香港本身應是大灣區發展主體」這個命題。

我們認為,香港融入大灣區並非新鮮事物──早在八、九十年代,已有不少香港人在珠江三角洲投資或進行其他活動,後來的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的出現也是順理成章。目前,中港融合已成不可逆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我們不應割裂地看待兩地,一方面避免像港府新聞官那樣,有意無意地把香港視為大灣區以的城市,另一方面避免像一些建制政黨那般,忽略了香港是大灣區發展的主體。

民建聯提議在大灣區建立「港人村」和實行「港人港稅」,並不可取。圖為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資料圖片)

某程度上,香港的發展已進入瓶頸,若沒有新機遇,便難以再創高峰,而大灣區戰略正正是及時雨--它不單是國家戰略所需,也是本港突破瓶頸、克服深層次矛盾的契機。《01周報》社論早就呼籲,在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中,港府不應被動地等待中央分派任務,而是必須重新認識自身在一國兩制下可如何作為,主動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掌握在手中。

必須指出,香港在大灣區發展戰略中擁有不少優勢,因此無須妄自菲薄──它既是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的一部分,也站在大灣區走向國際的前沿。港府官員理應重新發掘香港競爭力,改變一直阻礙發展的「積極不干預」施政方針,制定清晰發展戰略和有效管治方式,好讓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在這個國家發展戰略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