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最終只能要低收入者埋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本新消費稅將於10月1日生效,由原來的8%調高至10%。提升消費稅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經濟改革「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的一環。安倍經濟學提倡「三支箭」,包括加大政府支出、調低企業稅項等刺激經濟的措施。但伴隨着「三支箭」的實行,原本已債台高築的日本政府更是百上加斤。故此安倍以提升消費稅作為補救巨額政府財政赤字的方案。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2012年上台以來,推出安倍經濟學,要用「三枝箭」拉動通脹。(路透社)

安倍在2012年第二度拜首相,日本才剛經歷2011年的311東北大地震。一方面核洩漏成為重要環境問題,對周遭的農業地區造成重大打擊;另一方面,政府也得花費巨資重建,令政府財赤更加嚴重。然而,比起東北大地震的打擊,日本經濟問題還有另外的真正痛處。要了解「安倍經濟學」的來由,必須先從安倍上任時日本面對的結構經濟難題講起。

日本自1989年泡沫經濟爆破以後,陷入長期衰退。即使經濟築底,但普遍日本人對泡沫爆破陰影猶在,花費變得保守,經濟處於不進不退近乎停滯的情況。由1992年至2012年安倍上台後大幅眨值日圓為止,日本的物價(CPI)一直在0%上下輕微地浮浮沉沉,就像時間已經停頓一樣,被一些評論稱之為「消失的二十年」(最初在2000年代提出時為「消失的十年」,但由於往後十年亦不見改善,於是有了這個稱呼)。

另一方面,日本的社會與人口結構也限制了經濟發展。日本的生育率長期偏低,2018年為1.42,低於維持人口最基本的2.0,全國只有沖繩縣錄得人口自然增長(另外東京都及大坂府錄得移民增長)。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除了在退休及醫療等方面對政府財政造成巨大壓力(日本實行政府年金及醫療保險制度)。另一方面,經歷過泡沫經濟爆破的老年人在消費方面極度保守。加上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度」概念尚未完全消失,職位升遷及收入很大程度上以年資作參考,結果是年紀大的人留有大量積蓄,但基本上不怎麼消費,並對投資極之卻步,而年紀較輕的人則消費力有限,並感於經濟不振及自己收入有限,在消費時更加謹慎。

日本著名經營顧問兼學者大前研一提出「低欲望社會」,形容現在日本年輕人不婚不育不消費的情況。究其因由,就是經濟泡沫爆破的歷史與人口老化的現實彼此之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日本首相官邸圖片)
安倍經濟學的構想(日本首相官邸圖片)

「三支箭」只是短期刺激

為了改善日本經濟結構問題,「安倍經濟學」提出三支箭。其一為「大膽的金融政策」,具體而言就是以量化寬鬆(QE)方式強行眨值日圓;其二為「機動的財政政策」,由政府帶頭增加支出,刺激需求:其三為「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以扣減企業稅等方法刺激私人企業發展。

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三本の矢),其來源與安倍出身的山口縣有着密切的歷史文化關係。在江戶時代治理山口縣一帶的毛利一族,其祖先毛利元就據傳曾經以「三支箭難折斷」的故事教訓三個孩子團結的重要性。但是,安倍雖然引用了先人典故,卻似乎未有完全明白到先人的智慧。

「三支箭」推出後的確令日本沉寂多年的經濟一度出現起色。日本GDP年增長在2012年由2011年的-0.1%一躍到2012年的1.5%,而曾經被戲謔不變的物價亦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錄得超過1%的增長。不過,從近年的數據來看,這些影響不過是短暫性的,很可能只是由於貨幣貶值太快及政府突然增加支出造成的短暫效果。從2013年GDP增長一度達到2.0%後,日本經濟又再陷入低增長格局,而物價增長在2015年又再度下沉,2016年中更錄得負增長,可見刺激措施無法持久。

其實「三支箭」的內容乏善足陳,只是用貨幣和支出刺激了經濟,根本沒有碰觸到日本社會經濟最根本的結構問題。安倍經濟學似乎只是往衰弱的心臟病病人身上的一下電擊,實際上根本就無法改善體質。

經濟政策效果不彰,本也問題不大,但安倍經濟學大花金錢,結果令日本政府負債更重,最終只得以消費稅來作補救。眾所周知,消費稅是累退稅項,對低收入人士的影響尤大。包括10月1日的加稅在內,消費稅從安倍這次執政以來已經翻倍(從5%增至10%),對原本已經陷於「低欲望社會」的日本低收入年輕人而言,更是重大打擊。三支箭的具體政策如貶值貨幣、減低企業稅都是「富者愈富」的政策,能夠惠及低收入人士的部分本來就不多;但消費稅卻要他們「埋單」,最終可能令經濟結構問題更加嚴峻。

安倍經濟學不湊效,不少日本的高級管理層也被迫提早退休。(Getty Images)

小修小補難救香港

各地的經濟問題不盡相同,但若不解決深層次經濟結構的問題,只是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搞搞稅務加減等小修小補的政策,即便短時間內貌似改善了經濟問題,最終可能只是徒勞。這是安倍面對的難題,也是香港政府同樣要認清的道理。

面對經濟困局,林鄭政府推出了向中小企融資、減免收費,房委會轄下零售、工廠大廈租戶減租等紓困措施,另外如自由黨更倡議向商戶及市民派錢。這些應急措施,在面對逆風之時推出,可解燃眉之急,但絕非治本之道。要令香港真正歷劫重生,便應拆毀原有經濟結構桎梏。金融與地產相關領域壟斷香港的經濟,既得利益者橫行,「低端」人口無法突圍,但一直以來,港府處理經濟問題時卻不敢碰觸這些深層次矛盾。港府必須大刀闊斧推動改革,打破地產霸權壟斷、降低市民生活成本以及促進產業改革,才能免於成為安倍經濟學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