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守護大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即使沒有統計數字,我們都知道大學生是這場反修例示威的中流砥柱。警察與大學生正面衝突可謂意料之內,只是沒有人料及場面竟如周二(11月12日)中文大學那樣。

以事論事,防暴警察之所以抵達中大外之二號橋,皆因示威者於橋上向吐露港公路及東鐵路軌投擲雜物,影響交通及危害安全。然而,隨防暴警察與中大學生在二號橋中大端展開攻防之戰,並一度踏進校園,向附近的夏鼎基運動場發射催淚彈,事情之肇便顯得不再重要,而被簡化成為一個二元對立之問題:警察最終會「攻入」中大,抑或學生能將他們逐出二號橋?

11月12日,示威者於二號橋外與警方對峙。(梁鵬威攝)

「暴大」的反建制傳統

警察與學生在中大的攻防戰,吸引了整個社會的注意力。除了因為大學生乃這場示威之主力,更因為中大早前被冠以「暴大」之稱,形容中大學生不少是「暴徒」。加上中大向來有反建制之傳統,當年中文成為法定語言亦要歸功於中大人,「警察攻打中大」便成為了甚具象徵意義之符號,一幅吐露港上中大起烽煙之照片在半天內傳遍香港人。不同年份、不同學系之校友紛言要趕回母校,守護中大。

事情演變至此,衝突之起因更是諷刺,吐露港公路換了另一種形式癱瘓——「守護中大」之駕駛者擠得水洩不通。趕回母校的身影中,還有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其於社交平台上揚言「回中大、保中大、抗警暴」,不久後行其所言,叫人聯想起1980年代他在中大就讀時,與現今因為社運而正身陷囹圄的陳健民為學生會「莊員」。二人後幾屆的學生會,還有蔡耀昌、蔡子強等人,自言參與學運乃「叛逆歲月」。

中大學生從校園取來椅子,以此排成路障。(梁鵬威攝)

大學生與社會運動

大學生活躍社運,從來都是常態。觀乎1848年歐洲各地之革命,1905年俄羅斯革命之肇始,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以至1989年六四事件等,美國社會學家Seymour Martin Lipset曾形容,學生推動社會變革的角色舉足輕重,甚至只次於知識分子。

究其原因,相信在於大學本來就是鼓勵學生追求理念之地。社會學家金耀基1979年執掌中大新亞書院之時,便寫下〈大學之功能與大學生的責任觀〉一文,後來收入《大學之理念》。其文雖長,惟仍值得我們一讀。

「大學是一個栽培普遍性的理念與理想,如平等、公正、和平的地方,這些理念與理想對於純潔而有朝氣的大學生具有啟發與挑激的作用。當他們的理想主義與所接觸到的現實世界發生差距時,大學生是很難加以容忍的,他們對不合理的現實是較易採取一不妥協的激烈而絕對的態度的。這現象幾乎是世界性的。因此,大學生常不能把自己的責任局限於學問的追求上,並且覺得『為學問而學問』的態度是良心上不安的;也因此,大學生常自覺與不自覺地採取了一個傳統上的『知識份子』的角色,即關心天下事,對天下事一肩承起。這可以看作是大學生的『直接責任觀』,或『無限責任觀』。」

11月12日晚上,警方與示威者各守二號橋一端,不時互有攻守。(余俊亮攝)

金耀基:激情可湮沒理性與道德

乍看之下,我們或許以為大學生追求理想、扛下改變社會之責任,必然是好事。然而,作為中大其中一所書院之首,金耀基相當清楚激情背後之代價。

「大學生的熱情與『直接責任觀』,常不自覺地糾纏在現實的泥淖中。許多國家的大學生的激烈行動,並沒有推倒心目中腐敗的權力結構,卻反而常湮沒了大學的理性與道德的聲音,甚焉者,有些且被驅入骨嶽血淵而不可自拔,卒落為假革命者的祭品。許多大學生的運動常以理性始,而以悲劇終。」

誠如金耀基所言,「如果社會的現實問題必要等大學生去鳴不平,去糾正,去解決,則是社會的大諷刺,是學生的大不幸」。我們的社會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糾纏不清,懸而未決,觸發這一代的年輕人走上街頭。然而部分人逐漸走上歧途,沉迷於暴力手段,最終面臨牢獄之災。我們沒有水晶球,不知這場半世紀未見之大變局終如何收拾,但對於將來接棒的下一代,我們無論如何也期許他們在追求理想、愛護這城市之時,能秉持理性與良知,不要因憤怒而放棄道德。

11月12日示威者以圓桌作為掩護,與防暴警察互有攻守。(余俊亮攝)

現實之磨練、時間之洗禮

上世紀之六八學運出了不少未來的社會領袖,諸如德國前副總理的費希爾(Joschka Fischer)、曾任歐洲議會綠黨領袖的科恩本迪(Daniel Cohn-Bendit)。即便是現任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在共產政權倒台前已是青年領袖,25歲便創立政黨。能夠一直走下去、推動社會改變的,不能只有一腔熱誠,還要在知性和性情上均蛻變得更成熟,求學與做人並進。

「許多青年,在大學時,熱血沸騰,肩擔道德的十字架,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但一旦離開大學,踏入社會,便不止『壯氣蒿萊,金劍沉埋』,甚至對時代的問題不聞不問,對社會的是非也患了冷感症,不知不覺了。」

對於投身社運的大學生,金耀基認為此乃真正可悲之事。誠然,唯有經得起現實之磨練、時間之洗禮,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守護大學。這一代的大學生,你們準備好接受挑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