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聖誕禮物多到剩 有人生活所需都未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聖誕節與三五知己交換禮物,不時會遇到朋友「搞事」,送出無厘頭禮物,得物無所用。這既是無謂的消費,當想到有些人連物質所需都未足夠時,更加顯出資本社會之諷刺。佳節互贈禮物,原意是送上祝福及關懷,如果聖誕節可以是契機讓市民交換禮物,Boxing Day便能夠更有意義,增添節日氣氛之餘,也是社區樂事。

社區交換禮物

禮物交換看似民間小事,但禮物用不着所做成的浪費,全港相加就不容小覷。環保團體「香港地球之友」曾發,現市民將禮物隨手掉進衣物回收箱,並在箱內發現書本、碗筷、電動牙刷,甚至食物。一來可見部分市民對衣物回收箱的理解不足,另一方面,亦見證市民對「禮物回收」的需求熱熾。

每逢節日都是環保一大挑戰,商品跟隨節日一樣,買得快及掉得快。某程度上,這本身是市民自發下的資源錯配,令禮物未能送到更適合的人手上,發揮其最大價值。而單靠民間組織,規模及動員能力有限。環保署可以考慮在大節日後,與民政事務署、康文署等部門合作,由環保署作統籌向環保團體借出社區中心等不同用地。禮物大小不一,市民展示、交換禮物亦需集合地點,由政府借出場地,可以方便環保組織舉辦活動之餘,當區居民亦容易參與,市民在「揀禮物」時也不必抵受寒風。市民將禮物帶到社區中心,取走心儀禮物,減少禮物浪費同時,也可以促進社區互動。

市民將禮物帶到社區中心,取走心儀禮物,減少禮物浪費同時,也可以促進社區互動。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掉棄不如捐出

當我們掉走收到的聖誕禮物時,可能只是覺得禮物「無厘頭」,或因為收到杯具、廚具、頸巾這些過多的日用品而大嘆「中伏」。但香港人有否想過,杯具、廚具等日用品對許多市民而言,其實仍會珍而重之?

今年要在貧窮線下度過聖誕的市民再創新高,政府日前公布2018年收入不足中位數一半的貧窮人口共140.6萬人,創十年新高。隨便將手上的禮物掉走,並非每位港人能做到之事。所以,除了在社區內交換禮物,政府亦可協助市民將禮物捐出。正所謂施比受更有福,能夠送出禮物,也算是一種福氣。

政府應該擔當統籌角色,聯合環保團體與社福機構,將收集而來的「中伏」禮物,分配到有需要的人士手上。政府可以建立節日的換物平台,協助宣傳或借出場地,幫助環保團體收集禮物後,再轉交社福機構分配。甚或政府可以再進一步,直接肩負參與角色,考慮成本後由社會福利署派員將禮物送到有需要人士手上。聖誕節普天同慶,今年收到聖誕禮物的香港市民,不妨將交換禮物的溫暖,分享給全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