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經濟憂慮不能蓋過科學之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疫情影響香港不少行業,社會期望經濟活動能儘快恢復。3月17日,政府公布本港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升至9年新高3.7%,餐飲業失業率更高至7.5% 。而在這其中,與內地聯繫密切的旅遊、購物、餐飲、藥房生意等首當其衝。

疫情防範下,香港自2月8日起強制隔離內地入境者,導致內地入境人數大減。旅遊發展局周一(16日)公布2月份訪港旅客數字,全月旅客跌至19.9萬人次,按年減少96%,僅及2003年沙士時期最差月份的一半,平均每日訪港旅人次僅有3,300人。有經營上水藥房的市民表示,疫情以來,上水的藥房大約關閉了近六成。

鑑於此種情況,無論是行業龍頭還是市民,希望儘快恢復通關與人流以確保生計的想法可以理解。嶺大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何灤生在周日(15日)在港台節目《城市論壇》時就提到,若內地在28天內沒有確診本地個案,香港應重開關口,內地來港者無需隔離,激發本地經濟出現「報復性反彈」。

入境風險乃科學問題

的確,內地的本土確診個案正在逐步減少。國家衛健委周一(3月16日)宣佈,多個省份的本地感染舍案清零。人民日報更在17日(周二)宣佈,除湖北外,已經連續五天無本地新增個案。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境外已開始第二輪爆發。政府官方數據顯示,內地正在面臨境外爆發確診個案回灌的危險。例如15日內地新增確診病例16宗,其中12宗都是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如若輕易開放關口、取消隔離,那麼內地的境外輸入隱形病人會否流入香港,增加香港的防疫的壓力?這些問題都需要科學家回答,尤其是傳染病學者和公共衛生學專家。社會各界即使有經濟等合理憂慮,也不可掉以輕心,對開放關口等措施要持謹慎態度。

另一方面,香港社會更應該意識到,此次對內地「封關」更加暴露了香港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問題。以服餐飲、旅遊、購物等服務類商家為例,過於依賴內地遊客,以及整體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在此次疫情的衝擊下暴露無遺。根據專家研判,疫情將會持續逾年,香港的部分行業已經不可能不轉型。即使疫情結束,內地居民也難以立刻改變如今的消費習慣,不可能立刻恢復往昔來港旅遊購物的頻率。這種只想着吃老本的思想,無異於飲鴆止渴。此次疫情暴露了過去經濟結構弊端的痛點,正是忍痛化危機為轉機的好時機。正如我們早前指出,香港應儘早推動產業改革,擺脱如今產業機構單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