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難融入社會 中文水平是障礙所在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平等機會委員會周一(22日)發表研究報告,闡述少數族裔青年在求學和求職遇上的種種挑戰。這現象不但有違政府宣傳的種族融和願景,更是殘存已久卻得不到正視的社會現況,解決之道除了須扭轉僱主根深蒂固的偏見,還須從教育着手,提升少數族裔的中文水平。

據平機會委託浸會大學進行的《香港少數族裔青年教育和就業路徑的研究報告》發現,少數族裔在港的求學、求職經歷絕不輕鬆。研究人員邀請了共909名、來自67所學校的學生接受訪問,結果指出對比華裔學生,少數族裔學生雖然比前者「有更高的志向和自我效能感」,但其擁有的家庭資源卻往往較為參差,使至他們在家庭裡學習非母語語言的機會有限。

語言不但局限了少數族裔青年的成長和學習機會,同時亦影響了其求職經歷。由於不少少數族裔青年在求學時期,未能追上華裔學生的中文學習進度,這不僅導致他們找不到理想或條件較好的工作;同時報告亦指出,好些僱主會因為文化和宗教習俗的觀念,認為少數族裔的傳統服裝和鬍鬚等個人打扮是種不專業的形象。

教育與職場之難

除了中文水平是少數族裔青年求學和求職的主要障礙,本地僱主的文化偏見亦起了推波助瀾之用。據平機會的電話調查,儘管有多達77%的僱主知悉《種族歧視條例》,但他們亦普遍認為工作場所存在種族歧視,以及求職者會因其種族而不被聘用。更甚是,縱然僱主普遍不同意少數族裔負面形象的描述,但也會指出少數族裔僱員的中文閱讀和書寫能力較低,故不僱用受過本地教育的少數族裔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平機會報告對少數族裔的描述亦非新鮮之事。立法會議員鄭泳舜曾在去年5月就少數族裔的就業情況,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提出書面質詢,惟當局引用的統計數字,亦只有非華裔人士於2016年的工作人口、失業人口及失業率,數據過時之餘,「估計數字準確度較低」。除此之外,政府在2018年10月公布的《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報告》亦寫道,「委員促請政府當局加強為非華語學生在學習中文方面提供支援,原因是他們的中文語文能力對融入社會,以至升學和就業均十分重要。」因此,平機會的報告雖然點出少數族裔青年的處境,但同是老掉牙的社會現象。

誠然,港府亦非對少數族裔的毫無支援,如2015年起勞工處在「職位招聘表」加設「歡迎少數族裔人士申請職位」的選項供僱主填寫、僱員再培訓局亦於去年為少數族裔擴展的專設語文及特定行業培訓課程,以拓展他們的就業出路等等。但畢竟少數族裔的中文水平,才是他們生活上的最大障礙,故當局亦應從幼兒教育政策入手,根本地扭轉他們的劣勢。

由2014年學期起,儘管教育局已引入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以照顧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需要,但相關政策亦有不少可改良之處。如同平機會指出,現時少數族裔的中文課程GCSE,其實不足以應付日常工作需要和就業需求,故教育局除了中文口語和聽力,也要針對地提高少數族裔的中文讀寫能力。另外,本港教育制度亦應盡早為少數族裔,創造一個全面的中文學習環境,確保所有種族的兒童可獲平等的入學機會,並可向所有取錄非華裔學生的幼稚園提供額外支援,讓少數族裔兒童有更多機會與華裔學童互動和接觸,盡早融入以中文作為母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