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否定的中國式治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阿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發布了長期研究報告《理解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Understanding CCP Resilience: Surveying Chines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ime)。報告由三名哈佛大學的中國研究專家撰寫,研究方法是透過於2003年至2016年間對超過3萬名中國不同地方的城鄉居民進行了八次調查,了解中國人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報告其中一個吸引眼球的亮點是,中國政府在過去十餘年間的支持度持續爬升,2016年滿意度更高達93%,令研究者不得不承認西方政治學以往對於中共「極權統治」的一些假設,無法解釋當下情況。

報告的可信度

報告對中國政府作出了四個層級分類:中央、省、市或縣、城鎮,結果反映由2003年至2016年間,受訪者對於各級政府的滿意度均有上升趨勢(除了2009年可能因北京奧運的關係滿意度突然抽升之後略有回落外),而且佔比相當驚人。最高滿意度的中央政府由86.1升至93.1,最低滿意度的城鎮政府亦由43.6改善至70.2。當中除了反映中央政府的支持度高企外,也顯示低層級政府的滿意度有明顯改善,這致使對上級政府與下級地方政府的滿意度慢慢收窄。

哈佛研究中中國民眾對各級政府的滿意度。1為非常不滿,2為不滿,3為滿意,4為非常滿意,1和2相加為整體不滿(Dis.),3和4相加為整體滿意(Sat.)(報告截圖,來源: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

這般高的滿意度,是許多西方民主國家望塵莫及的,而這個對中共執政合法性有利的民調報告卻並非是中國政府主動作政治宣傳,而是由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研究得出。三名研究者Edward Cunningham、Tony Saich及Jesse Turiel都是專門研究中國的學者,有多年親身在中國研究的經驗。由於研究學術性明顯,令研究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當然,在中國內地進行民意調查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說很多人會質疑受訪者因為被「極權」所控制而不敢暢所欲言,又或是報告中有提到,中國政府實行非常強的資訊管制,令民眾較難接收到西方的資訊,對他們的判斷會有所影響。這些質疑是合理的,也的確會產生不可能預知的影響。但每個民意研究都可能存在偏差問題,而報告用了幾個方法令問題更為客觀。

其一,報告並非以單次統計為準,而是以十三年共八次調研作長期觀察,得出了中國人對政府的滿意度有上升趨勢,即使具體數字有偏差,但「向好」的趨勢仍相當程度反映了現實。其次,調查對於政府分成四級,即使一般民眾對中央政府不敢挑戰,但對於地方政府的批評卻相對更樂意。例如2003年第一次進行調查時,民眾對最低級的城鎮政府滿意度只有43.6,比不滿的51.6%要低,但在2016年滿意與不滿的比例卻改善為70.2對25.6,顯然代表了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有爬升的趨勢。同時,報告亦指出,民眾作判斷的基準都是以身邊所發生的事物,例如生活有否改善(未必只包括物質)等可見的改變為主,這某程度上反映了在資訊管制下,民眾反而以趨向以實際生活是否有改善作基準評價政府。

西方的「極權」論述失基礎

這份報告結果無疑與西方慣常給予中共或是「極權」的論述有很大差距。是故研究的開首便指出,西方理論長久以來一直假設像中共這般「極權」的政府,是以威脅、集權、人治統治國家,長期執政會產生腐敗、失去效能,最終會自我敗亡。的確,這種理論過去在冷戰時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蘇聯與東歐共產政權的瓦解,但卻完全無法解釋中共執政下中國的情況。研究最終承認,通過大量訪問中國民眾,發現中國人對政府滿意度提升的確是基於政府的改善。在上層的是國家整體經濟、生活得以改善,民眾相信政府有能力繼續走向正確的方向;在下層而言,民眾認為地方官員印象有所改善,覺得他們愈來愈專業、和善,以及守法。例如對地方官員的評價,和善一項由2003年的39.1%大升至2016年的74.1%,依法收稅則由31.7%提升至66.7%。

中國民眾對地方官員的觀感。(報告截圖,來源: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

始終是治理問題

中共執政背離了西方對「極權」的想像,也說明了「期待中共像蘇聯一般自然消滅」這種假設不切實際。研究沒有完全放棄西方民主制度的自信,警告指中國政府這般高的滿意度是建基於能創造經濟增長和改善生活等點上,一旦這些因素有改變,中國政府的滿意度便有可能受到影響。這似乎是想暗示民主政府因為是民意所選,所以無論執政好壞,最終民眾會以選舉作選擇,不存在這種危機。

但從某程度而言,這個講法亦承認了,只要政府執政有道,不管是否有民主選舉,都可以得到很高的滿意度。正如近年中國不斷強調,中國的治理方法未必是普世的,但是適合中國的,爭論到底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何者較好並沒有意義。研究有一點值得注意——「治理」的重要性。負責這項研究的阿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的名稱中,就顯然出現了「民主治理」這個關鍵詞,某程度反映西方的政治理論家開始對中國模式反思,注意到「民主」除了是「選舉」外,還包括「治理」。

民主不是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投票之於民主亦是同一道理。(Getty Images)

近年西方民主發展陷入困局是不爭事實,大量的選舉沒有創造出更好的政府和管治,加上民粹、短視等因素影響,致使選舉只是不斷重複着「上台、幻滅、支持度下降、下台」的惡性循環。民眾只能不斷趕政客下台,但怎麼選也選不出令人滿意的執政者。中國的例子向西方說明,只有決心改善「治理」的部分,民主國家才能走出當下的民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