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讀醫與法律之外 香港也要多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周三放榜,今屆共有7名考生考獲7科5**成為狀元。今屆考生既經歷社會運動,也受盡新冠肺炎疫情困擾,經過絕不平凡的一年,幾乎每位狀元都對自己成績喜出望外。而他們的未來志願亦不如以往「清一色」。今屆有人志願攻讀醫科,有人立志研究科學,也有人立志從文,但大部分狀元如非讀醫,都已計劃到海外升學。或許這現象更值得社會深思——香港人材若不讀醫,還有何出路?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周三放榜,今屆共有7名考生考獲7科5**成為狀元。(資料圖片)

狀元星散海外

今屆7名狀元分別由聖保羅男女中學、拔萃女書院、皇仁書院及香港華仁書院共四間傳統名校囊括。今年共有三位狀元計劃報讀香港大學醫學院,其中一人同時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課程有條件取錄。另有三位狀元分別計劃修讀劍橋大學工程學系,劍橋大學人類、社會與政治科學系,以及牛津大學的英語與文學。至於今年寄語政府「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狀元黃摯毅,則計劃留港於中文大學修讀分子細胞學,未來再考慮出國進修。

能夠在五萬多位考生之中脫穎而出,今後為理想出發固然值得鼓勵。但本港的5**狀元名副其實「星散」海外,於本港發展而言,其實也是提醒。其中計劃到英國修讀英語與文學,對教育事業感興趣的羅穎賢同學便是其中特例,她中學時候選修經濟、英國文學、歷史科,是過去少有的文科狀元,而有興趣以教育為志業者更屬少數。如果有足夠能力並且資源許可,選擇到英國修讀英國文學是人之常情,但對於其他留在本地的同學,香港卻未必適合「追夢」。

來自拔萃女書院的羅穎賢是今年的超級狀元之一,她愛好廣泛。(受訪者提供)

如何留住人材?

學生升學就業,個人興趣自然是一大考量,但若以收入觀之,狀元追尋興趣而星散海外,其實也不無道理。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於今年1月更新的畢業生薪酬調查顯示,現時本港醫科、牙科及護理科畢業生的平均月薪高達38,500元,比工程科、科技科、理學科平均約19,000元的薪金,以及商科、管理科約20,000元的平均月薪,都高出接近一倍。而一直予人「高薪厚職」印象的教育職系,平均約24,000元的月薪仍比醫護類科目相差接近四成。作為DSE狀元,若要立志在本港以教師作為畢生職業,無疑需要頗大意志。

本港高收入職業偏重於醫護職系,可能令社會人材考慮出路時選擇減少。對比今屆不少狀元的心儀進修地英國,當地的收入分布比香港平均。以狀元的興趣為例,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2018年數據,當地醫生平均月薪同樣偏高,約為33,000港元,但土木工程師亦水平相近,同樣為33,000元左右,而一般教師也有約31,000元。對比本地就業,學生身處外地雖然不會一夜致富,但在決定未來志向時他們至少可以有更多選擇,不一定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二擇其一。

香港產業單一化,讓香港經濟成果過度集中於金融、地產產業,而本港醫療人員不足,也使醫護類科目的畢業生薪酬遠高於其他科目。然而除了醫療人材,從今屆放榜,我們不難發現香港仍有不少文科、工程的尖子等待社會發掘,香港未來如何留住不同產業人材,甚或日後如何吸引這些尖子回流協助本港發展,亦視乎政府如何打破時產業單一化的困局,為本地青年提供多元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