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強積金難救失業近火 政府自製兩難困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周三(21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有議員問當局會否容許市民提取強制性公積金的戶口累算權益,以解燃眉之急,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指建議將「削弱強積金制度的完整性」,故無意推行。強積金原意誠然是協助勞動人口儲蓄退休開支,但現在亦的確有不少市民急需金錢,如此兩難困局無疑是政府自製。

據統計處公布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本港的失業率爬升至7月至9月的6.4%,總失業人口數量近26萬。面對這個前景未明的經濟寒凍,立法會議員謝偉俊周三要求政府,順應廣大市民和絕大部分議員的訴求,容許市民提取強制性的戶口累算權益,並認為此舉不但可一解市民的燃眉之急,既可減輕政府推行紓困措施的財政壓力。可是,許正宇則認為提早提取累算權益,會使用作退休儲備的結算減少,不僅失去滾存增值的機會,亦會削弱強積金制度的完整性,故政府無意調整現時政策。

許正宇表示,任何容許提早提取累算權益的建議,必須考慮到計劃成員用作退休儲備的累算權益會相應減少。(資料圖片)

既乏失業支援 亦缺退休保障

然而,一方面失業市民缺乏足夠援助。政府在「防疫抗疫基金」及「保就業」計劃中提供不少紓困措施,但政策大多都偏向扶助商界守業,即使近月庫房儲備已減近3千億元,亦不等於沒有漏網之魚。特別是政府在消費及旅遊、餐飲服務活動業等行業的失業率屢創新高時,亦不見提及新一輪的紓困措施,而保就業計劃亦快將失效,不少僱主定會以重整架構和結業減輕營運開支,失業率短期難言見頂。

至於當局在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短暫放寬失業綜援的申請門檻,一來放寬的期限已設在11月30日為止,二來放寬後有健全成人的家庭個案資產限額亦僅為88,000元(兩人家庭) ,這金額勉強或可應付一年半載的基本開支,但對需要負擔起樓按、兒女教育等恆常開支的家庭定會捉襟見肘,更遑論是支撐到疫情完結。

但另一方面,強積金對於退休後的保障有限,不少市民更著眼當下需要。據政府的資料,現時約400多萬個強積金計劃成員中,約36%的累算權益在1萬元或以下;累算權益介乎1萬元至5萬元的帳戶佔26%;介乎5萬元至10萬元的帳戶則佔12%,而平均累算權益為25萬元。換句話,這個退休保障制度要待20至30年後才見成效,臨近退休人士難言可獲足夠保障;而計劃亦未能涵蓋長者、低收入人士及非受僱人士。相比起作用猶如隔靴搔癢的強積金,有市民希望提取部分結餘,是可以理解的。

政府須支援有需要市民

不難看見,目前市民已陷入兩難局面。若不提取強積金應急,生活只能左支右絀;但若獲容許這樣做,原本已經保障有限的退休生活將更令人憂慮。歸根結柢,問題在於政府既沒有足夠的失業支援,只以數百億計支援僱主,亦沒有充份的退休保障制度。過往不少香港人以為能者必然多得,失業者應歸咎於個人不夠努力,但新冠疫情徹底挑戰了這種思維,讓人看見經濟及社會結構會放大了社會不公。此時政府透過社會政策分配資源,給予有需要市民足夠的保障,是至關重要。

除了當下的失業紓困外,長遠而言,政府在老年化迫近時也要革新退休保障制度。一如周永新教授在2014年公布《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市民對退休保障的取態已今非昔比,多數市民支持設立免經濟審查、由勞資官三方供款及透過增加對財團徵收利得稅的制度,作為全民退休保障的基石。但回歸後港府承襲了殖民地時期的新自由主義管治思維,側重市場在資源分配的職能,僅是願意在扶貧政策小修小補,藥石亂投地處理貧困長者的退休生活所須。但隨着人口老年化和家庭結構改變,政府未來亦要慎重考慮設立不設審查的退休金,這才能確保踏入暮年的長者即使面對命運刁難,也可有尊嚴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