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應選出只競爭、不合作的人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政府周三(2日)實施新規,大幅縮減中國共產黨員簽證有效期從原先的10年至1個月,黨員及其家屬的旅行簽證最長有效期為單月單次入境。這是繼封殺孔子學院、關閉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把部份中國媒體列為外國使團後,特朗普政權針對中國的另一次政治操作,此舉無疑會進一步加劇兩國緊張關係,外界難免慨嘆何以美國體制會出現這種不斷挑起事端、而非促進友好合作的政府。

簽證新規的打擊面非常廣泛,涵蓋9,200萬中共黨員,而他們並非全部都是黨政幹部,還包括從事工商、學術、媒體等各行各業的精英。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說法,新措施旨在保護美國免受中共「惡性影響力」(malign influence)侵害,但這顯然是一種「莫須有」的標籤。縱使每個主權國家都有權制訂入境政策,但美國新規定對所有中共黨員作出有罪推定實在缺乏合理性。即使是華府口中「惡性」的中共,也沒有實施針對美國執政黨的簽證政策。

特朗普這樣做是不負責任的,他或許打算在明年1月20日卸任前,利用餘下日子升級對華強硬態度,藉此對下屆政府構成制約——假如拜登上任後沒有大幅調整前朝政策,那就變相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影響力;倘若拜登上任後扭轉前朝政策,那就會令拜登顯得對華軟弱,藉以打擊其公信力。這種操作無疑會令地緣政治局勢變得緊張,任何對國際秩序有責任感的政客都不會樂於見到這種局面。

中美須找到共處之道

在經歷混亂不堪的「特朗普時代」後,許多人希望美國政府能稍為回復理智處理對華事務。有望執掌國務院的布林肯(Tony Blinken)今年7月出席一場公開活動時表示,雖然美中兩國在貿易、香港民主運動等議題上有分歧,但亦承認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疫情、武器擴散等利益重疊的議題上可以合作。另一方面,中方亦曾表門有意改善對美關係,例如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早前便在《紐約時報》撰文,呼籲建構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關係。

今次美國在簽證問題上繼續針對中共,根本談不上是良性競爭,而是赤裸裸的意識形態對抗。無論是美國國務院所講的「惡性影響力」,抑或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拉特克里夫(John Ratcliffe)所形容的「中國是頭號國家安全威脅」,都能反映這一點。這種對抗性思維對維持國際秩序來說極其危險,因為這會導致世界籠罩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如果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找不到共處之道,最後所有人都會是輸家。

盛傳特朗普有意在2024年捲土重來,再次競選美國總統之位,大家應當反思選出此號人物是否民主選舉政治應該走的方向。倘若四年後這位借助民粹仇恨的危險政客能靠選舉機制缺陷再次上台,世界恐怕承受不起另一次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