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參考外國經驗開源加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預算案2021發表在即,各方關注港府來年如何開源節流應付財政困局,坊間亦湧現大量有關增加庫房收入選項的討論,對此問題我們不妨參照過去一年新加坡與南韓等鄰近地區的經驗。

日前新加坡副總理發表財政預算案演辭時,提到該國政府將會制定「國家重大建設借貸法令」,發行債券資助主要及長期的基建項目,務求讓各世代以公平和具效率的方式分攤國家財政責任,他說:「因為償還債務責任是由從改善基礎設施中直接獲益的世代所承擔……它讓我們受益於現有的低利率環境」,暫定發債規劃限制在900億坡幣,即約5,250億港元。

我們曾指出港府舉債增加庫房可用公帑,藉此支持進行更多的基礎建設及社會改革項目,無奈財金官員一直托詞需要堅守財政紀律、發債僅為促進本地債市發展為由,拒絕考慮實行有關倡議,但是今年就連國家負債佔生產總值比例高達130%的新加坡都願意發行官債,同一數字不足10%的香港究竟是在害怕什麼?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在2021財政預算案宣布推出總值110億新加坡元的應對疫情措施,以繼續幫助新加坡人和企業渡難關。(資料圖片)

南韓徵股票利得稅

另外,近日股票交易印花稅要否增加成為了一時熱話,支持者主要以「能者多付」原則作為理據,反對者則強調加稅對交投量帶來負面影響,而雙方則各自舉引稅率比香港高或低的地方作例證,然而較少人提及的卻是韓國。該國現時的股票交易稅為0.25%,略高於香港對買賣雙方各自徵收0.1%即合計0.2%的印花稅,不過去年韓國財政部卻宣布將在2023年將稅率減至0.15%。

韓國股票交易稅率由高於香港減到低於香港,無疑應該值得我們注意,而且這個決定背後其實還伴隨着另一稅基擴闊行動,那就是對股票大戶徵收資本利得稅。政府原先提案是年度股票資本利得超過2,000萬韓圜(約14萬港元)就需課稅,但後來將有關門檻改為5,000萬韓圜(約35萬港元),最高稅率可達25%。

其實這種作法在其他國家亦十分常見,無論不收印花稅的美國,抑或印花稅高達0.5%的英國,它們同樣將投資股票溢利及股息列作課稅對象,反觀香港的稅制既不對股息課稅,利得稅評定實際操作又傾向不深入調查非金融公司或非證券持牌人的投資行為是否已經構成「行業」,導致本港幾乎沒對一般人的股票交易獲利徵稅,根本完全沒有道理可言。

發行政府公債、股票獲利課稅都是鄰近地區過去一年跟香港面臨同樣財政困境政府作出的決定,目標明顯旨在增加庫房收入維持公共發展項目進行,而本地社會亦一直有聲音呼籲港府採取同類措施,因此主事官員今年絕不能夠繼續閉門造車,別再一邊無視現存開源加稅選項,卻又借口財政緊絀拒絕使用公帑推動本地發展。